认为袁绍有四大缺乏
,
而曹操有四胜之德
,
仗义征伐
,
一定可以打败袁绍
。
郭嘉
、
荀或帮助
他确定了先以显官安住袁绍之心
,
并挑动袁绍对公孙攒的战争
,
拖住河北人马
,
然后东征吕
布
,
解除后顾之优
,
再一举消灭袁绍的正确战略
。
“
奉孝之机
,
文若之智
,
虽陈平
、
张良
,
何可比也!
”
采用郭嘉
、
荀 或的谋略
,
曹操开始了统一全 国的 战争
。
郭
、
荀的这次谋略
,
对
曹操的 重要性如同孔 明隆中对之于刘备一样
。
曹操日后 的胜利
,
就是执行这个战略决策的胜
利
。
军事斗争是一个始终用谋的过程
,
战争决策时要善于用人之谋
,
在实行这个决策的各个
战役中
,
当要改变已定计划的时候
,
要特别慎重
,
应广听意见
,
然后再下决心
。
曹操围下那
吕布两个月攻不 下城
,
他想舍掉吕布还许都
,
暂时息战
,
此 策是否 可行
,
他专门听取了众人
灼意见
。
苟炊反对撤兵
,
帮他分析形势
,
认为吕布有勇无谋
,
屡战皆败
,
锐气巳衰
,
三军以
将为主
,
将衰则军无奋战之心
,
急攻就可以擒获吕布
。
他采纳了这个意见
,
不久
,
果然擒杀
了吕布
。
当时若不用荀炊之谋
,
前两个月的胜利便付之东流
。
消灭吕布后
,
在官渡之战中
,
曹操以七万之兵
,
抵挡着袁绍 的七十五万大军
,
相持半年
,
因粮草缺少
,
军 马疲 乏
,
此时
“意砍弃官渡,
回许昌
”
。
他持疑不决
,
于是写信征求身在许昌的苟或的意见
,
荀或来信反
讨撤兵
,
认为曹操以至弱 当至 强
,
若不能胜利
,
就可能覆灭
。
今军食虽少
,
不如刘项在楚汉
荣阳
、
成皋战争时候
,
当时双方相持不下
,
谁都不肯后退一步
。
谁退就可能招致彻底失败
。
“公以十分
居一 之众
,
画地而守之
,
扼其喉而不得进
,
巳半年矣
。
情见势竭
,
必将有变
,
此
、用奇
之时
,
不可失也
。
”
曹操得信大喜
,
打消了退兵的念头
。
命令将士各效勇力坚守阵地
。
不久出奇兵袭烧袁绍乌巢粮草
,
出谋调 动袁军
,
在袁军移防分动时出大兵袭击
,
取得带有决
定意义的胜利
。
假若不用荀或之谋
,
冒然后撤
,
官渡之战覆灭的将不是袁绍很可能是曹操
。
这说明在改变一个计划时听听智囊人物的意见是很必 要的
。
“得策辄行”
。
这是事关用谋不失机会的重要问题
。
在尖锐的政治斗争
、
军事斗争中
,
形势瞬息万变
,
一个好的计谋提出来
,
应该立刻付诸实施
,
不能有任何拖拉
,
因随着时间推
移
,
机会可能随时失掉
,
战场的变化会更大些
。
“得策辄行,
应 变无穷
”
,
这是曹操
“
谋
胜
”
的 重要表现之一
。
袁
、
曹正在僵持不下的时候
,
袁绍谋士许炊投奔曹操
,
建议选情兵袭
烧袁军乌巢的辐重粮草
,
袁军将会不战自乱
。
张辽等将怀疑许饮之计有诈
,
但曹 操 听知此
谋
,
却立即亲自选马 步军五千人
,
于夜进发
,
一把火烧尽袁军粮草辐重
。
在袁绍军心惶惶
,
多有逃窜的时候
,
许故 又劝曹操急速进兵
,
于是当夜分兵三路劫寨
,
战到天明
,
绍军析 其大
半
,
彻底改变了官渡之战的形势
,
为消灭袁绍奠定了基础
。
用谋还要 冒一定的风险
,
若 求十拿九稳
,
一些好意见就可能被废弃不用
,
失去夺取胜利
的好机会
。
有时只有冒险才能求得平安
,
赢得胜利
,
诸葛亮的的空城计即是一例
。
当时曹操
北征乌丸的胜利
,
也是冒险取得的
。
袁绍兵败身亡
,
二子北投乌丸
,
准备重整旗鼓
,
南下争夺天
下
,
是否 继 续北征
,
诸将顾虑刘备
、刘
表偷袭许昌
,
建议以回师为上
。
淮郭嘉认为刘表
、刘备有
矛盾
,
虚国远征也没关系
。
而胡人恃其边远
,
必不作准备
,
卒然击之
,
一定可消灭袁氏兄弟及 支
持他们的乌丸人
。
曹操遂率众冒险前进
,
偶然遇到袁熙
、
袁尚及冒顿军
,
大破之
,
得降者二十
余万口
,
平定北方
,
使曹操有了一个稳定的大后方
。
这次胜利后曹操重赏先前曾反对远征的
人
,
他说
:“孤前者
乘危远征
,
浇幸成功
,
虽得之
,
天所佑也
,
故不可以为法
。诸
君之谏
,
万安
之计
,
是以相赏
,
后勿难言之
。
”
他明白承认这次成功是冒险取得的
,
当然也是人谋的胜利
。
“天所袱飞也”
,
是 借神团结将士的
“鬼话”;
他鼓励将士发表相反意见
,
表现了杰出政治家不 同寻
常的胸 怀
。
当然
,
这也是正确用谋的条件之一
,
有不同意见
,
才能进行比较
,
以选择最佳方 案
。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