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三国演义》创造心理动因探析
(0 次评价)5206 人阅读0 次下载
三国艺苑 www.sanguocn.com 5 建社会带有某种规律性的哲理:美好、诚实、信义不敌丑恶、奸诈、虚伪; 正义与崇高不敌邪恶与卑俗;仁政不敌暴政,王道难胜霸道。这正是我们民 族的雄伟历史悲剧。作品对此虽未清楚说明,但其客观的显示已十分昭然。 当然文学的创作动机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生理、心理问题,上述两类动 机在全书的创作动机系统中并非平面有序地简单排列,相反,往往呈立体 相互交织甚至相互冲突的情势。由于思虑未周,这里仅就动机冲突的情况 略举二例: 1.显、潜动机的互趋冲突。比如全书的中心主角“智绝”诸葛亮形象 的塑造。作者一方而倾注全部心力赞美其才性、智慧、品德;另一方面,在 潜在的心理深层,在展示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中却让人“不断看到富有反 讽意味的表里分歧”,[2]而且“把文人进退两难的窘境记载了下来”[3]他 描绘诸葛亮形象悲剧反映了封建专制时代道德异化智慧的深刻悲剧,揭示 了中国文化史上染上浓厚封建色彩的德性文化,压抑民族智性文化生存与 发展的史实。(4]这种描绘诸葛亮形象的显、潜意图矛盾,就造成鲁迅所说 的“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等诸多缺陷。 2.潜在动机内部的互斥冲突。前文己述《三国演义》创作潜意识中流 露出浓烈的天道循环观念,是民族传统思维内性的潜在体现。但纵观全书 实际描写,尤其是对刘蜀集团及其主要英雄才士群像的刻塑,却充溢着积 极入世,顽强进取的昂扬奋发精神。尽管蜀汉一方最终败亡,三国一统归 晋亦属某种定数,但作者对之却报以深挚赞许深切同情。所谓“今古兴亡 数本天,就中人事亦堪怜”,既肯定人事,又归究天命,这两种不同动机 的互斥互扬,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创作深层心理中的矛盾困境。

打分:

0 星

用户评论:

三国艺苑
于 2017-06-29 上传
畅读榜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5160554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5-5-14 02:02 , Processed in 0.957480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