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www.sanguocn.com
4
命的德国志士的鼎革愿望,歌德无意中充当了雅利安民族集体潜意识的代
言人。及至《三国演义》这部中国古典名著亦然。《三国演义》历经史传、
民间传说诸种文艺形式 的长期熔铸、加之罗贯中惊人学识和修养的渗入,
应该说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承载量。其创作中暗涵的潜在动机因素自然也
十分的丰富。实际上有关这部演义名著主题及思想的多种说法,如“三本
思想”说,“人才”说,“乱世英雄颂歌”说,“道义”说,“儒家思想”
说,乃至“乱世情怀纵横风尚”说,等等,皆可归入此类动机之中。应该
说,作者创作时主观上并未清楚或十分明确地要表现上述思想主题,但客
观上题材本身的蕴涵和他本人的识见却使他不自觉地对之加以深入的展
示。用艺术心理学的理论来解释即是,创作主体内积聚的大量的潜在能量
通过曲折的、问接的方式渗溢出来,从而满足了潜动机的创作要求。就以
影响颇大的“悲剧”说为例。《三国演义》对刘、孙、曹三方争衡夭下的
描写,刘备一方无疑是绝大多数人的理想代表。他是正宗的汉室帝胃,有
才有德,有仁君风范。臣下文有智绝的诸葛亮、庞统,武有凉辣天下的“五
虎上将”,他们忍辱负重艰苦卓绝,前赴后继奋进不止,最后竟功业失败
率先灭亡,造成令人怅惘的悲剧。而作者对此悲剧的解释却流露出强烈的
天命观。全书末尾古风叹道:“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
分己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同时作品还流露出一定的历史循环论和历
史虚无论,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诸葛亮的知其不可而
为之也是明显的悲剧形象。这种悲剧意识的充溢,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伦理
传统和思维结构—对“天命”的顺从和适应。然而在更深层次上,这种悲
剧却表现了罗贯中沉重的思考和对历史的反思,即这种悲剧深刻凸现了封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