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坚强的意志还体现在他具有很强的自制力上
,
他只身逗留东吴时与周瑜的心战是
这方面突出的表现
。
而对周瑜三次设计陷害
,
诸葛亮始终以抗击曹操大局为重而毫不动容
,
周瑜越是气急败坏
,
诸葛亮越是处之泰然
。
如果在心理上缺乏很强的自制力
,
确是很难容忍
周瑜这种偏狭心理的
。
诸葛亮处理问题之果断也是他意志坚 强的 重要方面
。“
博望坡军师用兵
”
时
,
诸葛亮虽
然将兵马派拨定当
,
张飞索性嘲笑孔明
印在此
,
违令者斩
I
,
但诸将对孔明的用兵方略采取观望态度
,“玄德亦疑惑不定”
,
直性子
“在
家里 坐地
,
好自在1
”
,
面对这种局面
,
诸葛亮果断亮出号令
:
.
“
剑
”
这个号令是在诸将情绪发生变化而又有人胆敢藐视
“
剑印
”
权威的情
况下发出的
,
若无此号令
,
很有可能令诸葛行兵失败
。
而《三国演义》中由于领导者优柔寡
断而遭致失败的教训也是很多的
。
诸葛究只身往使东吴说动孙权抗曹
、
行使
“空
城计
”
等也
都很好地体现出了他尽管意识到有风 险
,
但仍然敢于作出大胆决断的一贯作风
。
特别是
“空
城计
”
一段
,
在
“兵止有二千五百,
若弃城而走
,
必不能远遁
”
的情况下
,
诸葛亮令城门大
开
,
自坐于城楼之上
,
焚香操琴
,
尽管这个决定和所采取的行动确有大风险
,
但由于诸葛亮
是在深明敌军主帅心理情况下果断采取的
,
所以
,
这个心理战术是成功了—后来司 马鼓悔
之不及
,
长叹
“吾不如孔明也I
”
三
、
诸葛亮品质分析
诸葛亮戎马一生
,
身居高位
,
但他不追求荣华富贵
,
对声 色狗马更是毫不侵染,摇用官
吏
、
奖功罚罪也全都出于公心
,
具备着作为封建时代理想政治家所应有的政治品质和道德修
养
。
但我在这儿所要论述的诸葛亮的
“品
质
”
,
不仅限于 此
,
更主 要是分析他作为一个决策
者
、
领导者
,
他所能发挥的作用与领导实践活动的有效性
,
即领导能力
。
领导能力
,
是领导者品质因素中的重要内容
,
其 中的分析综 合 能力
,
是领导者决策能力
和智力的具体体现
。
诸葛亮隆中对策时
,
虽然尚未出山担任领导职务
,
但他对天下大势的分
析
,
却令人信服
,
并为日后 的事实所证明
,
这是因为他的对策是有条理的
、
符合逻辑的概括
与判断
。
诸葛亮在以后的行兵打仗中屡能获胜
,
与他极强 的分析综合能力是 分不开的
。
自从
刘备伐吴战争失败
,
·
蜀中旺盛元气大伤
,
白帝城托孤后
,
诸葛亮面 对 昏庸的后主刘禅
,
独立
支持疲敝的的益州
,
然而他仍决定北伐中原
,
是因为他经过分析
,
看出局 面 已是到了
“鼎
立
”
不能持久的
“危急存亡之
秋
”
,
基 于
“然不伐
贼
,
王业亦亡
”
的 分析结果
,
又由于强烈
成 就动机的推动
,
遂作出了
“惟坐
而待亡
,
孰与伐之
”
(《出师表》)的判 断
。
诸葛亮善
于审时度势确也充分体现了他的分析综 合能力
,
他从不照搬前人治军
、
治 国的成功经验
,
而
是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
益州 既定
,
诸葛亮定拟治国条例
,
刑法颇重
,
此时法正举出汉高祖
约法三章
,
黎民感其德的先例来作刑法宜轻的依据
,
诸葛亮遂分析了 当时 西 川因刘璋暗弱而
带来的
“德政不举,
威刑不肃
”
的局面
,
指出秦暴民怨
,
故高祖方以宽仁得之
,
而今必须以
法治蜀方是
“治之 道”
,
果然
,
“
自此军 民安堵
”
。
诸葛亮高超的分析综合能力的基 础是他具有深厚的学识 根底
。
作为全 军的统帅 与抬 国的
重臣
,
诸葛亮 的学识表现为通才
。
从现存的
《诸葛亮集》中
,
可以看 出诸葛亮涉猎之 广博
,
他对诸如天文地理
、
兵家算计
、
农工器术
、
医卜星 相等 无不通晓
,
并有所著 述
,
《演义》的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