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
,
则准免
“乱上”
之 讥
,
这是为君最不能容忍的
,
书中后主不也曾听信宦官谗言
,
星夜将
诸葛亮从祁山前线召回汉中吗?幸亏诸葛亮一生谨慎
,
虽手握 重权仍受到君主极大信任
,
因
为后主对诸葛亮的猜疑也仅此一回
。
这种君主的信赖是诸葛亮安心治国治军的基本条件
,
诸
葛亮既把握军 国重权
,
又遵循着君臣伦理之朝纲
,
君臣关系可以说是调节到了恰到好处
。
诸葛亮既不虚设其衔
,
又细微认真地完成与自己职权相符的工作(何况
,
钱粮之类的工
作尽可象西汉 陈平那样
,
付诸有司管辖)
,
可是他在操劳之余
,
还主持一些细小的赏罚工
作
,
甚或
“
自校簿书
”
,
这就超越了领导者角 色工作范围
,
有时
,
取得的效果还 与本愿适得
其反
,
这将在下文述及
。
二
、
诸葛亮意志分析
意志
,
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
,
并根据目的来支配
、
调节行为
,
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
理过程
,
坚 强的意志是优秀的领导者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
。
《三 国演义》中
,
群雄纷争
,
一
些集团领袖往住因意志薄弱而使自身势力瓦解
。
而诸葛亮正是凭着超人的智慧和 坚强的意
志辅佐刘备
,
使得长期
“命途
多处
”
、
东西飘零的刘备集团能在短时期内得荆州
、
取西川
、
收 汉中
,
创下蜀汉帝业
。
意 志行动的童要方面就是确定目的和为实现这一目的而奋斗的自觉性
,
诸葛亮意志坚强
的基 础也正在于此
。
诸葛亮出山辅佐当时势薄力单的刘备
,
是因为他认为刘备是值得为之尽
力的
“
明主
”
,
辅佐刘备完成统一天下的 王霸事业
,
与他
“救
民于水火之中
,
致 君于尧舜
之道
”
的夙愿是一致的
。
为实现夙愿
,
诸葛亮隐居隆中时
,
经过深思熟虑
,
早巳制出目标定
势
,
这 些都反映在他的
“隆中对”
之中
。
“隆中对”
的判断与日后的战略趋势可以说完全吻
合
,
这也说明
,
诸葛亮出山后对每一步进军 既规定了明确的目标
,
而且
,
他的目标又是建立
在科学分析
、
判断的 基础之上
。
策不轻决
、
谋而后定
,
一旦定下大计方针
,
就一定要贯彻到
底
,
这是纵览诸葛亮一生行为后得出的结论
。
不避艰辛危难
、
忠于职守
,
“夙夜未尝有怠”
,
正是在明确的 目的性规范下自觉性的可贵表现
,
这二者在诸葛亮身上得到了完满的统一
。
诸葛亮意志坚强的另一个重要方面表现在他为事业奋斗过程中的 坚韧性
。
为了
“北定中
原
,
庶竭弩钝
,
攘除元凶
,
兴复汉室
,
还于旧都
”
,
诸葛亮始终保持着旺盛的进取心理与
强烈的成就动机
。
成就动机
,
指领导者愿意去做
,
去完成自己认为重要而有价值的工作
,
并
力求达到完美地步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
。
诸葛亮认为自己应取得的成就即是每一个目标的不
断实现
,
因而
,
在二十七年治军生涯中
,
他从未懈怠
,
不断地追求
。
刘备不听谏阻
,
亲统大军
伐吴
,
遭致彝陵败 绩
,
蜀中大 部精锐丧失
,
诸葛亮的目标定势已被极大扭曲
,
诸葛亮仍以坚
韧的意志独力支持了疲敝的益州
,
白帝托孤后
,
诸葛亮不改初衷
,
尽心辅佐后 主刘禅
。
他五
月渡沪
,
深入不毛
,
七擒孟获
,
平定南中
,
都是 因为
“思
惟北伐
,
宜先入南顾王业不可
得偏安于蜀郡
,
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
”
(《后出师表》 )
。
扫荡蛮方
,
断绝 后 患之后
,
为完成刘备未竟钓大业
-
一也是
诸葛亮的最终目标
,
他又亲统大军六出祁山
,
北伐中原
,
最
后 在五丈原的 军帐中
,
终结了英雄劳瘁的一生
。
没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很难想象诸葛亮会在
“危急存亡之秋”
连续进击
,
同时也须指出
,
没有强烈的成就动机
,
也很难想象他会有坚韧
的意志
。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