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视伐交之功效
,
却又似乎有憾于其中的诡诈
,
故把这方面的描写集中于诡诈成性的曹操身
上
。
又如
:
所写离间计多 含有对敌人心理状态的分析
,
从敌方潜在的裂痕处下手
,
从而突出
了伐交气心战”的性质
。
风险判断的决策心理
t
《三国演义》中写到不少关键性的决策
。
于一 计兴邦
、
一计丧邦之际
,
既刻划出决策者
的性格
、
心理素质
,
也表现出罗贯中的决策心理观
。
决策
,
是军率心理学研究的 重要内容
。
决策是建立在风险判断之 上的
。
而风险判断往往
休现出决策者心理素质的特征
。
例如在无风 险获小利与有风险获大利之间抉择
,
经实验统
计
,
大多数人选择前者
,
表现出趋利决策的保守倾向
,
在不可免的小损失与可能免的大损失
之间 扶择
,
大多数人选择后者
,
表现出 避害决策的冒险倾向
。
而在这两类决策中
,
作出与众
不同扶择的
,
往往性格
、
经历也异 于常人
。
在袁
、
曹官渡决战中
,
罗贯中用对比的手法写了袁绍
、
曹操在决策中截然不同的表现
。
在战前
,
袁绍并不把曹操放在眼里
,
对关系存亡的伐曹大计
,
却仿徨无定
;
而曹操则一开始
就定下决战决胜的大计
。
两军对垒于官渡之后
,
七万曹军对抗七十万袁军
,
形势很危殆
。
曹
操问计于荀或
,
或献计日
:“此用
奇之时
,
断不可失”
。
“
曹操得书大喜
。
”
遂定下决战之
计
。
实际上
,
这个计划风险度是很大的
,
正如荀或所讲
:“若不
能制
,
必为所乘
。
”
故是奇
计而非正计
。
结果大获全胜
,
奠定了曹魏政权的 基 础
。
与此同时
,
许故献奇计于袁绍
,
袁绍
若采纳
,
虽无十分把握
,
但如成功
,
曹操将一败涂地
,
袁绍却充耳不闻
,
结果坐失战机
。
袁
绍的决策心理是常人类型的
,
即趋利的保守型
。
这与全书中袁绍
“
庸碌
”
的性格基 调是一致
的
。
曹操的心理则属冒险型(戎称进取型
)
,
也和他的一代
“奸雄”
形象相合
。
而二者决策
心理放到一起
,
对比写来
,
作者是有用意的
。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 的决策心理观
:
“
色厉胆
薄
,
好谋无断,
干大事而惜身
,
见小利而忘命
:
非英雄也
”
。
⑨
《三国演义》所写诸葛亮的 战略决策有两次
,
一是未 出茅庐定鼎足三 分 之策
,
一是六出
祁 山伐魏之策
。
前一决策虽含军事因素
,
但主要是对政局大势的筹画
,
是诸葛亮毕生得意之
作
,
故作者极口称赞
:
“
孔明未出茅庐
,
巳知三分天下
,
真万古之 人不及也!
”
后 一决策是
纯 军事性质的
。
史家颇有岐见
。
褒贬不一
。
罗贯中在作品中多次提到这一决策
,
虽未正面评
论
,
却透露出自己的倾向
。
《三国志
·
蜀志
·
魏延传》载
:“延每随
亮出
,
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淹关
,
如韩信
故 书
。
亮 制而不许
,
延 常谓亮为怯
,
叹恨己才用 之不尽
。
”
裴注引
《魏略》说 明此事
,
魏延
反对稳扎稳打的祁山战略
。
主张两路并进
、
奇兵突袭
,
而诸葛亮 的态度是
:“
以为 悬危
,
不
如安以坦道
,
可以平取陇右
,
十全必克而无虞
。
”
诸葛亮的这一决策心理是典型 的 趋利保守
型
。
陈寿虽对孔明 景仰钦 佩
,
对此也是有微词的
。
, ’ i台戎为长
,
奇谋为短
,
理民之干优于将
略
。
”
L其中就隐含有对 祁山决策的批评
。
但司 马光
、
胡三省等人不以为然
,
认为魏延 之计
是
“乘
险侥幸
”
@
。
至 于《三国油义》
,
由于 明显地神化诸葛亮
,
贬斥 魏延
,
故在这个问题
土的描写
,
给读者 的表面印象也是赞同祁 山决策 的
。
但细读来
,
作者 却是 别有看法的
。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