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初四年(
22 3
年)
,
才专设司农度支校尉一
官
,
秩比二千石
,
“掌诸军屯
田
”
。
自此
以后
,
意味着军 屯事宜统由司农度支校尉管
理
。
但分散于全国各地的军屯由谁管理呢?
罕有言及者
,
唯有清人俞正燮在他的《癸巳
类稿
》卷n《魏典农说》
中说
:
“其
与蜀
、
吴邻界处屯田
,
则领以将军
”
。
此言甚是
,
凡军屯都是如此
,
且涉及军屯地区的民屯
,
试简述之于次
。
《
三国志
》卷9《夏侯悴传》云:
“太
祖自徐州还
,
悴从征 吕布
,
为流矢所中
,
伤
左目
。
复领陈留
、
济阴太守
,
加建武将军
,
封高安乡侯
。
时大早
,
蝗虫起
.
淳乃断太寿
水作破
,
身自负土
,
率将士劝种稻
,
民赖其
利
。
”
按曹操之征陶谦 自徐州还
,
在兴平元
年(
194年)春
夏侯停于此时率将士劝种稻
,
似为以兵士屯田之始
。
又
“
民赖其利
”
,
似
乎也有民屯
。
然则夏侯停此时系以陈留
、
济
阴太守身份主管民屯
,
以建武将军身份兼主
军
。
故此事可视为 军 屯
、
民屯分别属 于不同
机构主管之制的萌芽阶段
。
《三 国志》卷3《
明帝纪
》太和五年条
注引《魏书》日
:
“初,
(诸葛)亮出
,
议
者以为亮军无轴重
,
粮必不继
,
不击自破
,
无为募兵;或欲 自艾上邦左右生麦以夺 贼
食
,
帝皆不从
。
前后遣兵增宣 王军
,
又救使
护麦
。
宣王与亮相持
,
赖得此麦以为军粮" o
以此言之
,
早在太和五年之前
,
上邦 地区就
已有军屯
,
主管者为司 马鼓
。
据
《
晋书》卷
1《宣帝纪》所载
,
太和四年司马鳃被
“迁
大将军
,
加大都督
”
,
“
与曹真伐蜀
”
;
太
和五年
,
又
“西屯长安,
都督雍
、
梁二州诸
军事
”
,
“
时军师杜袭
、
督军薛梯皆言明年
麦熟
,
(诸葛)亮必为寇
,
陇右无谷
,
宜及
冬豫运
。
于是(司马鳃)
表徙冀州农夫
佃上邦
”
。
由此可见
,
上邦一带的军屯
,
主
管者确为大将军司马鼓
,
确系以将军领军 屯
锥
。
《三 国志》卷2 8
《邓艾传》载邓艾屯田
于陇右地区以备蜀国时
,
也是先后以安西将
军及镇西将军
、
都督陇右诸军事的将领身份
为之
。
至于 正始年何由邓艾在淮南
、
淮北地
区
“开广槽渠”
,
大兴 军屯而开创 屯田区
,
也多以将军领之
。
如嘉平年间(
24 9
年
—
25 3
年)
,
母丘俭为镇东将军
、
都督扬州及正
元二年(
255年)起兵讨司马氏时
,
曾
“迫胁
淮南将守诸别屯者
,
及吏民大小
,
皆入寿春
城
”;
母丘俭与王钦
“
自将五六万众渡淮
,
西 至项
”
;
后来因为
“淮南将士,
家皆在北
,
众心沮散
,
降者相属
,
惟淮南新附民为 之
用
。
”
足见母丘俭确以将军身份主管淮南
、
淮北 军 屯
,
而且兼及这一地区的民屯
。
当母
丘俭失败时
,
他虽躲入屯田丛草之中
,
还是
为他所管辖的
“安风津都尉部
民张属
”
所射
杀
。
接着
,
诸葛诞又以镇东大将军身份主
管淮南
、
淮北军屯
,
同时也兼及民屯
,
故当
他于甘露二年(2 57年)五月起兵讨司马 氏时
,
能
“敛淮南及淮北郡县屯田
口十余万官兵
,
扬州新附胜兵者四五 万人
,
聚谷足一年
,
闭
城自守
”
。
此外
,
正始年间
,
王爬曾以
“征南将军,
假节都督荆
、
豫诸军事
”
身分
主管新野 地 区的军屯
;
正始
、
嘉平之间
,
胡质以
“征东将
军
、
假节都督青
、
徐诸军事
”
的身份
,
在青
、
徐二州
“广农积谷”
@
。
这
些显然都是以将军领军 屯
。
正因为上述这些
以将军主管军 屯的地区
,
其所管除军屯外也
涉及部分民屯
,
以致在当时最高统治者的诏
令中也有反映
。
《三 国志》卷4《高贵乡公 纪》
《北堂书钞》卷6 1《城门校尉》条引《魏略》
.
但《太平御览》卷24
2《职官部》引《魏略》作
“司农度支校尉,
黄初四年置
,
比二千石
,
掌诸
军兵田
”。
司农度支校尉
,
也 叫
“度支校尉”,
《晋书》卷3了《安平献王孚传》云
:
“初魏文帝
置度支尚书
,
专掌军国支计
,
及明帝嗣位
,
欲用孚
··
转为度支尚书
.”
足见度支尚书
,
所
管确为全国民屯事宜
。
《三国志》卷1 《魏书
·
武帝纪
》
。
《三国志》卷28《魏书
·
母丘俭传》
.
《三国志》卷2 8《魏书
·
诸葛诞传
》
。
@
《三 国志》卷2 7《魏书
·
王加传
》
.
《三国志》卷2 7《魏书
·
胡质传》
.
0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