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遨之叛迎吕布
,
二书均系之于兴平元年
。
那
么韩浩的 当急田建议也应在初平四年与兴平元
年之间
。
以上对《魏书》语句的含义有误解
,
“使领兵
从征伐
”
句后是句点
,
“时大议损益”
句中
的
“时”
字
,
不是指韩浩跟 随夏侯停征伐的
时候
,
而是指其后
“大议损益”
时
。
如果照
此解释
,
当韩浩跟随夏侯
J淳征伐
时
,
向曹操
提出了
“
当急田
”
的建议
,
那样
,
读者会提
出一 些实际间题
,
譬如
:
当曹操征陶谦而张
邀叛迎吕布之时
,
夏侯停
、
韩浩同曹操在一
起吗
?
征伐时顾得上召集
“大
议损益
”
的会
来商量缓不济急的农事吗?当操外出征伐和
同 吕布进行殊死决斗时
,
进行屯田能在什么
地方耕种呢?能够保证安全 生产吗?为 了把
这 一间题弄清楚
,
我 们可以根据《武帝纪》
、
《夏侯停传》
、
《荀或传》及《通鉴》等记
载
,
把初平四年至兴平元年年底 的情况大致
叙说一下
:
曹操为东郡太守
,
是在初平二年
、
初平
三年四月
,
陈宫等迎操领充州
,
操令夏侯悴代
替 自己为东郡太守
。
操及其家属从东 郡移 住
哪城(今山东哪城县
,
当时属济阴郡
,
操以
之 为充州治所)
。
初平四年正月
,
袁术引兵
入陈留郡
,
屯封丘(今河南封丘 县)
,
操 自
哪城往击之
,
术败走扬州
。
夏
,
操还军定陶
(今山东定陶
,
属济阴郡)
。秋,
操征陶谦
,
接连攻下十余县城
。
兴平元年春
,
操因食尽
,
自徐州还
。
夏四月
,
操 留荀或
、
程显守邺城
,
再次率军攻陶谦
,
当操接连战胜 之 际
,
驻在 东
郡 的操部将陈 宫及 陈留太守张遂叛操
,
迎吕
布 为充州牧
。
荀或急召东郡太守夏侯淳于蹼
阳
,
J淳到至
附戈
,
蹼阳为 吕布所据
,
于是充州
郡县除 哪城
、
东阿
、
范不动外
,
其余都响应
吕布
。
操急忙从徐州赶回
,
于是操与布展开
了激烈的战斗
,
特别是蹼阳之战
,
操几乎被
布军捕获
。
双方在蹼阳相持百 余日
,
因皆粮
尽
,
各 自退 军
。
九月
,
操还邺城
。
十月
,
操
至东阿
。
由于旱蝗灾害严 重
,
双方无力 再战
,
直至兴平二年正月
,
操败布于定陶
,
始确定
了操对布战争的优势
。
由上可知
,
操 自初平三年四月领充州后
,
夏侯停即镇守东郡
,
未曾随操征 战
,
初平四
年全年至兴平元年夏操从徐州 回军击吕布的
一年多的时间
,
夏侯惊及韩浩都没有同操在
一起征战
,
韩浩 自然 不可能参加
“大
议损益
”
的会议
。等到操、
布再行激战 时
,
夏侯 淳和韩
浩始有与操共同对布战斗的可能
,
但当此
生死饮关的时刻
,
曹操 自无暇也无条件召开
这种耕植兴农的会议
。
因此这种解释是不会
与事实相符的
。
《三国 志集解》的作者卢弼
在
“
当急田
”
三字下注道
:
“事见《
武纪
》
献帝建安元年
”
。
表 明卢弼认为韩浩
“
当急
田
”
的建议系在建安元年提出的
。
有些 同志还提出了几个在建安元年前实
行过屯田的证据
,
他们引用
《武帝纪》兴平
二年注引
《魏书》说
:
于是兵皆出取麦
,
在者不能千人
,
屯营不
固
,
太祖乃令妇人守 碑
,
悉兵拒之
。
有同志就此发表意见说
:
此处的
“屯营”
及
“
屯
”
既是设 防的
驻点
,
又是屯田的单位
,
所谓
“兵皆出取麦,
在者不能千人
”.
以致 造成
“
屯营不固
”
的状
况
,
就是曹操的军队既屯驻设防
,
又屯田耕作
的写照
。
由此可见
,
曹操的军队这时确已在郸
城实行了 以兵士屯田的制度
。
按 吕布从东络来
攻曹操
,
据《武帝纪》及
《通鉴》均系于献帝
兴平二年夏
,
则曹操的军屯之制
,
至晚应在兴
平元年已经开始
,
否则
,
兴平二年夏不会有麦可
收
。
以上所引《魏书》记载中的
“屯营”
和
“
屯
” ,
有同志已著文指出只是操军驻扎的军营
,
与
屯田并无关 系
。
我同意这 个意 见
,
在 此
不复申说
。
兴平 二年夏操军驻地并非哪城
,
据《通鉴》卷6 1献帝兴平二年闰四月的记载
,
操军系在乘氏
,
在兴平元年
,
操及其将领也
不曾到过乘氏
,
自然谈不 上会在乘氏进行屯
黄茂生
:
《曹魏军屯究竟始于何年》
,
《学术月
刊》1 9 8 4年第
4
期
.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