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欲与备共取蜀
,
遣使报备曰
:
米贼张
鲁居王巴汉
,
为曹操耳目
,
规 图益州
,
刘璋不
武
,
不能自守
,
若操得蜀
,
则荆州危矣
,
今欲
先攻取璋
,
进讨张鲁
.
首尾相连
,
一统吴楚
,
虽有十操
,
无所忧也
。
备欲自图蜀
,
拒答不听
,
日
:
益州民富强
,
土地险阻
,
刘璋虽弱
,
足以自
守
,
张鲁虚伪
,
未必尽忠于操
,
今暴师于蜀汉
,
转运于万里
.
欲使战克攻取
,
举不失利
,
此 吴
起不能定其规
,
孙武不能善其事也
。
曹操虽有
无君之心
,
而有奉主之名
,
议者 见操失利于赤
壁
,
谓其力屈
,
无复远志也
。
今操三 分天下已有
其二
,
将欲饮马于沧海
,
观兵于吴会
,
何肯守
此
,
坐须老乎?今同盟无故自相攻伐
,
借枢于操
,
使敌承其隙
,
非 长计也
。
权不听
,
遣孙瑜率水
军住夏口
,
备不听军过
,
谓瑜日
:
汝欲取蜀
.
吾当披发入山
,
不失信于天下也
。
使关羽屯江
陵
,
张飞屯称归
,
诸葛亮据南郡
,
备自住潺陵
,
权知备意
,
因召瑜还
。
上引
《献帝春秋》一段文字共有六层意
思
:
1
.
孙权向刘备陈述攻取蜀汉的理由;
2
.
刘备逐条驳斥孙权陈述的理由
,
并指出攻取
蜀汉难以取胜的不利条件
;
3
.
刘备指明曹操
虽败于赤壁
,
仍有进攻吴会的实力
,
告诫孙权
要注意自己的后方
;
4
.
刘备指出孙权攻取蜀
汉
,
会引起同盟间的自相攻伐
,
给曹操以可
乘之机
;
5
.
孙权 不听刘备的警告
,
派孙瑜水
军进 驻夏口
,
作攻蜀的准备;
6
.
刘备不让孙
瑜过境
,
并以
“披发入山”
相威胁
,
以示 决
心
,
在军事上也作了相应部署
,
迫使孙权收
兵
。
《三国志》卷五四《鲁肃传》对孙权图
蜀事
,
也有大同小异的类似记载
。
其中增加
一段刘备以与刘璋同属宗室为借口
,
反对孙
权取蜀
。还
记有当孙权得知刘备西 图刘璋时
,
还骂了一句
“猾虏乃
敢挟诈!
”
说明孙权对
刘备攻取四川
,
虽然愤愤不 平
,
但也无可奈
何
。
事实证明
,
孙权对于刘备占有蜀汉是可
以容忍的
,
但对刘备 占有荆州
,
则是不能容
忍的
。
孙 权早有 占有荆州的打算
。
公元
年攻
灭占据夏
口的黄祖
,
就是为攻占荆州扫除障
碍
,
但是
,
在孙权还没实现独占荆州的计划
时
,
就发生 了赤壁 之战
。
战后荆州实际为孙
、
刘
、
曹共同 占有
,
曹操占据荆州北部
,
而刘
孙在荆州的驻地则犬牙交错
,
因此最容易发
生矛盾和冲突
,
孙刘的荆州之争也就从此开
始
。
据
《三国志
·
吴书》周瑜
、
程普
、
黄盖
等传考察
,
知周瑜任南郡太守
,
程普任江夏
太守
,
黄盖 任武陵太守
。
当时江陵对东吴来
说是新占区
,
可以肯定在南郡
、
江夏
、
武陵
必驻有重兵
。
另据
《蜀书
·
先主传
》来 考察
,
知关羽屯江陵
,
张飞屯株归
,
诸葛亮据南郡
,
刘备驻公安
、
潺陵
。
这就说明
,
在赤壁战后
是孙刘共同占有荆州的南部地区
。
在当 时
,
刘备还没有进占益州
,
经 过赤壁之战
,
实力得
到扩充的刘备
,
只占有荆州数郡
,
实难容纳
。
于是在刘孙同盟友谊尚存的情况下
,
刘备向
孙权提出
“借荆州”
的要求
。
为此刘备亲自
赴京
,
求见孙权
,
要求都督荆州(意 即指吴
占领下的荆州数郡也归刘备管辖)
。
对此吴
国内部引起了两派纷争
。
鲁肃则
“劝 权
借
之
”
,
周瑜则坚决反对
,
认为
“刘备
以集
雄之姿
,
而有关羽
、
张飞熊虎之将
,
必 非久
屈为人用者
”
。
并且还提出扣留
、
软禁刘
备的建议
。
“盛
为筑宫室
,
多美女玩好
,
以
悦其耳目
”
,
以此来消磨刘备的意志
。
但孙
权从联合抗曹目的出发
,
没有采纳周瑜的建
议
,
而根据鲁肃的意见
,
允许刘备都督荆州
,
由此就引出了历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
“借荆
州
”
间题
。
赵翼在
《廿二史札记》中写有
“借荆州
之非
”
专题
,
以驳斥借荆州之说
。
认为
“借
荆州之说
,
出自吴人事后 之论
,
而非当日情
事也
。
”
并对借荆州 之说的论据逐条进行批
驳
。
而且说
“夫借者,
本我所有之物
,
而假
与人 也
。
荆州本刘表地
,
非孙氏故物
。
”
赵
翼所以全盘 否定借荆州之说
,
大概就本于此
。
《三国志》卷5《鲁肃传》
。
《三国志》卷5《周瑜传》
。
2 08
4
4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