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三国艺苑 首页 旅游 景点 查看内容

三国遗迹寻踪——许昌

2014-12-20 20:03| 发布者: 三国艺苑| 查看: 2582| 评论: 0

摘要:   196—221年,集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于一身的曹操父子雄踞许昌25年,“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蓄军资”。在这块土地上演绎了无数威武雄壮而又波澜壮阔的历史活剧。曹氏父子在此兴文学,展文功,创立建安文学; ...

  196—221年,集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于一身的曹操父子雄踞许昌25年,“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蓄军资”。在这块土地上演绎了无数威武雄壮而又波澜壮阔的历史活剧。曹氏父子在此兴文学,展文功,创立建安文学;《观沧海》,《七步诗》,留下千古绝唱。宠关羽,赎文姬,广揽人才;兴水利,办屯田,振兴经济。张武治,定北方,震慑全国;图霸业,克群雄,终成帝业。这里不仅是我国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曹魏集团赖以同吴、蜀抗衡的军事基地,同时也给许昌留下了独有的又极为灿烂的曹魏文化遗产和名胜遗迹。郭沫若曾说:“三国名胜古迹河南最多,河南中许昌居首”。“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许昌”,许昌是1994年国家推出的“中国文物古迹游”14条旅游专线中的“三国战略线”上重要城市。河南全省列入三国名胜古迹景点20个,许昌独占14个。
  在文化上,曹氏父子是建安文学的灵魂,他们继承大汉遗风,上袭春秋战国灵脉,下开隋唐文化先河,拓荡盛唐浩气。又有一大批许昌籍的才子聚集在曹氏周围,为建安文学的发展推波助澜。有诗文典雅的阮禹,书法深妙的邯郸淳,文美词丽的繁钦,才华横溢的蔡文姬,字画绝世的钟繇等。在军事上,许昌是曹氏集团成就霸业统一中国的基础。他不仅兵多将广,而且许昌籍的谋士贤良都云集在他的帐下,不仅有为他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被曹操誉为张良的荀氏家族和韬略过人的军事家郭嘉。而且还有“修耕植以蓄军资”的实干家屯田都尉枣抵等。在这些先贤圣哲的辉映下,成就了汉魏故都彪炳史册的三国曹魏文化。
  许昌不仅有昔日曹操处理军国大事的丞相府,神奇诡秘的藏兵洞,许下屯田处,还有曹操与王公贵胄狩猎的射鹿台,与刘备煮酒论英雄的青梅亭;这里不仅有成就关羽忠义美名的春秋楼和灞陵桥,还有曹操保证80万大军军需供应的碾上碾米的大粮仓和运输军粮的运粮河;这里不仅有曹操屯兵的九营十八寨和当年导 水操练水兵之湖泊的小西湖,还有曹操跪迎汉献帝进许都的石板—“迎帝石”和曹氏家庙魏文帝庙;这里不仅有曹丕接受汉献帝禅让国鼎的受禅台,还有王朗文、梁鹄书、钟繇刻的“三绝碑”等。这里汉魏张潘古城遗址犹在,皇帝祭天的毓秀台犹存。这里的汉献帝的衣冠冢—“愍帝陵”;神医华佗墓;“衣带诏”事件受株连而死的董贵妃之墓;“司徒妙计安天下,只用美人不用兵”的王允之墓;荀氏才子芳踪的“八龙冢”(荀淑的八个儿子)等遗址,都会让人发远古之幽思,叹岁月之沧桑。除此之外,在这片故土上,有关三国曹魏的史书奇闻,街谈巷语,传说故事,俯首皆是。提起许昌,有谁会忘了当时的风流人物曹操;说到魏都,谁不想到此感受一下曹操成就霸业的故都氛围。许昌它是有志之士成就事业的地方,是文人雅士寻觅建安风骨的地方。尽管三国风云烟硝尽,但是曹魏风骨却永存。走进汉魏故都许昌,将会使人梦回千年,恍然置身于波澜壮阔的三国历史风云之中。
  
春秋楼  
  春秋楼又名大节亭,曾以关公宅、关王庙、武安王庙、两院英风庙、关帝庙称之,位于许昌市中心文庙前街中段,为明清风格建筑群。
   《三国志·蜀书》载:“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相传关羽下邳兵败后,为保刘备的甘糜二位夫人,归附曹营入许。操赐羽宅第一处,羽避其嫌,将一宅分为两院,二位皇嫂居内院,自己住外院,晨夕问安,夜读春秋,秉烛达旦,传为美谈,后人为昭彰关羽忠义,建庙以祀之,庙内兴建一楼,名曰“春秋楼”,俗称“秉烛达旦处”,是许昌十景之一。清代许州知州甄汝舟为春秋楼赋诗一首:“秉烛中宵暂避嫌,宅分两院亦从权。依曹不久仍归汉,留得英风在颖川。”
  春秋楼创建自元至元年(公元1271年)间,曾经元、明、清历代多次修葺,建筑规模逐步完善。据记载,原来的外院有山门、钟鼓楼、春秋楼、中殿、后殿内院有关帝三代祠、昭烈皇后祠、问安亭和部分配套建筑,占地面积约二十余亩。后毁于战争兵火,只残留春秋楼一座。
  1995年对春秋楼文物景区进行修复,由于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修复规模为历代修建之最,投资1500万元,保持“两院英风”的格局,总占地面积20000平方米。外院有山门、春秋楼、关圣殿、刀印楼;内院为园林建筑风格,有甘糜二后宫、问安亭、水榭、挂印封金堂。还有文庙院的大成殿、戟门、东西廊等。新修建的关圣殿,面阔七间,进深三间,总高度33.1米,三重檐,歇山式高台建筑,顶饰黄色玻璃瓦,汉白玉栏板,青石铺地,殿内塑13米高关羽座像及关平、周仓、王甫、廖化塑像,实为全国关庙所少有,此处将成为朝拜关羽,旅游观光的人文新景观。

灞陵桥
  灞陵桥,原名八里桥,在许昌市城西4公里的清泥河上,相传为三国名将关羽辞曹挑袍处,灞陵桥从此名扬。原桥高于水面3米余,为三孔青石桥。桥面宽能并行两车,桥长90米,两岸杨柳成行,风景宜人,桥旁有《汉武帝挑袍处》石碑,为明末将领左良玉所立。另一通碑为辞曹书,保存完好,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又竖了四通碑,文字清晰,碑文论述关羽对曹操辞其金而挑其袍的过程,歌颂他“依曹已久仍归汉,留得英风在颍州”。说他视高官厚禄若粪土,褒他“情深义重垂千秋,士民争拜汉云长”。清道光年间傅梓之《许州记》载甄汝舟怀古诗句,云:“野水四堤浸柳条,道边残碣记前朝。长髯勒马横刀处,万古英风八里桥。”
   该桥时毁时修,原形早变,后来因兴修水利,原桥已拆毁,仅存《辞曹图》石刻一块。
  桥西有关帝庙,为后人追念关羽所建。庙为三进大院,有山门、钟鼓楼、大殿、厢房、道士院等,并塑有关羽、曹操和二夫人像。其中关羽勒马塑像神采奕奕,英姿飒爽,庙中古柏参天,碑碣林立。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春,曹操征讨徐州,击败刘备。下邳之战降伏关羽。曹操敬重关羽。回许后,深器之,厚待之。羽深知新恩,但不忘旧主,护齐备二夫人,千里寻兄。操甚惜之,追至灞陵桥赠袍献酒,以饯其行。羽疑其有诈,立马桥上,以刀挑袍,长揖而去。而始了千里单骑、过关斩将的千古壮举。为推崇关羽忠义仁勇,桥西建庙设像以祀。
  石梁河横贯景区,灞陵桥如弯月卧波;垂柳洄堤,野趣天成;古道残碑,翠柏依旧;殿宇蔚然。是《中国文物古迹游》三国战略旅游线上一处著名景区。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3037446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4-4-26 21:50 , Processed in 0.10784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