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三国艺苑 首页 文化 查看内容

谁伪造了《后出师表》?

2022-4-7 15:03| 发布者: 三国艺苑| 查看: 4851| 评论: 0|原作者: 成长

摘要: 山东沂南诸葛亮像,成长摄在写下《前出师表》的次年,即蜀汉建兴六年(228)春,诸葛亮发动了第一次北伐战争,这也是诸葛亮五次北伐中赢面最大的一次,天水、南安、安定三郡不战而降,关中震动,魏国朝野震惊。魏主 ...

山东沂南诸葛亮像,成长摄


在写下《前出师表》的次年,即蜀汉建兴六年(228)春,诸葛亮发动了第一次北伐战争,这也是诸葛亮五次北伐中赢面最大的一次,天水、南安、安定三郡不战而降,关中震动,魏国朝野震惊。魏主曹叡不得不亲自驾临长安督战。但很快,诸葛亮错用马谡为将,失守街亭,致使三郡得而复失,北伐前功尽弃。


此次失败后,诸葛亮斩马谡以立威,并上疏自责,自贬三等,以右将军行丞相事。虽遭重挫,但诸葛亮仍未气馁,等待时机。恰在当年秋天,曹魏与东吴爆发了石亭之战,魏大司马曹休大败,不仅折损人马甚多,连主帅本人都含恨而终。诸葛亮认为魏军东下,关中虚弱,遂于当年冬天发动第二次北伐,出散关,围陈仓(今陕西宝鸡)。但魏大将军曹真早已安排郝昭在陈仓做好防备。郝昭善于守城,再加上陈仓易守难攻,诸葛亮围城二十余日不能胜,最终粮尽退兵。


陕西省宝鸡市,成长摄


这次北伐准备的十分仓促,除了退兵时斩杀敌将王双,也没有什么成果。但在此次出兵前的十一月,诸葛亮又向后主上了一篇“出师表”,即《后出师表》。两份《出师表》常被后人并称。在成都武侯祠和襄阳三顾堂都有一幅对联:“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两表”即前后《出师表》,“一对”即隆中对。


襄阳“古隆中”三顾堂,成长摄


然而《后出师表》从内容、文风和情感基调来看,都与《前出师表》迥然不同,以致许多人怀疑,《后出师表》并非诸葛亮所作,而是出自他人之手。


我们先来看看《后出师表》说了什么。


在引言部分,《后出师表》有多处对《前出师表》内容的重复,如“托臣以讨贼也”“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奉先帝之遗意”,而短短几句话中,“王业不偏安”就出现了两次,这都较为符合诸葛亮言教琐碎的习惯。然而随后的正文,既没有《前出师表》中对刘禅的谆谆教诲,也没有对第二次北伐的战略规划,而全部都是在论证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要北伐。


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的时候不需要论证这个问题,因为在诸葛亮的陈述中,北伐是先帝的遗愿,这一国策没有置喙的余地,即便国内有反对的声音,也很快被斗志昂扬的气势所压下来了。


但第一次北伐失利后,阴霾笼罩在蜀汉朝野之上,诸葛亮的权威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反对北伐的声量逐渐大了起来,甚至左右了后主刘禅的判断。这也就是《后出师表》中所言的“议者谓为非计”。为了平息舆论,重振士气,诸葛亮需要与反对者展开公开论战,这就是为什么《前出师表》更像一篇“诫子书”,而《后出师表》更像一篇驳论。


传岳飞手书《后出师表》


《后出师表》以排比之势一连列出了六件“未解之事”,来逐层论证北伐的必要性:


第一件,说当今蜀汉君臣的才能都不如汉初的刘邦、张良、陈平。


第二件,举汉末刘繇、王朗不事征战而被孙策吞并的例子。这两件事是为了论证偏安自保不是长久之策,到头来只会让敌人坐大。


第三件、第四件,列举曹操戎马生涯中多次战败受挫、损兵折将、用人失误的例子,意在为自己第一次北伐的失败开脱。“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你看,连曹操如此善用兵的人(注意是先帝说的,不是我诸葛亮说的),都有这么多的失误,何况我诸葛亮并非军旅出身,打了败仗亦可谅解,而这绝不能成为不再北伐的理由。


第五件、第六件,则历数了一年之内蜀汉将领、兵士的损耗和国力的疲惫,看似是示弱,实则表达的是:如果不尽快北伐,蜀魏之间的差距只会越拉越大。自此又回到了第一层论点:想要与敌人持久相耗是行不通的,只有速攻才是上策。


这样的论述,让人读起来感觉很悲观,不仅没有了《前出师表》中那种昂扬向上、势在必得的气势,还不得不坦言魏蜀两国国力的悬殊,以及蜀汉面临的种种困境。让人不禁发问,经过第一次北伐之败,诸葛亮是否已显露出迟暮之气?如此悲壮的表文,能否让蜀汉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呢?


因而,《后出师表》伪作的可能性似乎又大了许多。


除了文风上的差异,人们还在《后出师表》中发现了一处与史传存在出入的地方,即赵云逝世的年份。


《三国志·赵云传》载:“(云)七年卒,追谥顺平侯。”即赵云死于建兴七年(229)。而《后出师表》作于建兴六年冬二次北伐之前,却记载了赵云已丧。赵云是蜀汉大将,他的去世时间诸葛亮不会记错,所以只能有两种可能,要么伪作者记错了,要么《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记错了。



赵云木雕,亳州市博物馆藏


此外,《后出师表》还有一则重要的疑点,就是全文不见于陈寿的《三国志》和《诸葛亮集》,亦没有被昭明太子的《文选》所录,而仅载于张俨的《默记》。


《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注:“此表(《后出师表》)亮集所无,出张俨《默记》”


张俨是东吴官员,博文多识,孙皓时官至大鸿胪,曾代表吴国出使晋国,不辱使命。《默记》是张俨的一篇文集,共有三卷,今已散佚。除了《后出师表》,仅存于世的只有一篇张俨评价诸葛亮与司马懿优劣的《述佐篇》。


而在这篇《述佐篇》中,张俨盛赞诸葛亮的北伐大业,称其“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反观司马懿,以十倍之众却务自保全,其才能远逊于诸葛亮。张俨还驳斥了那些认为诸葛亮是“空劳师旅”的论调,认为刘备时期就与曹操兵力悬殊,但尚能以弱抵强、暂时取胜,如今诸葛亮治国有度,君臣齐心,再加上吴国的支援,“孔明何以不可出军而图敌邪?”


《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注引张俨《述佐篇》


可见,张俨是一名地地道道的诸葛亮粉丝,对诸葛亮推崇备至,极力赞赏他出师北伐的行为。因此有人认为,从这一点来看,张俨伪造《后出师表》是有这种可能性的。


然而张俨毕竟只是一名文臣,若说他是为了与人论辩诸葛亮的优劣而伪造《后出师表》,似乎动机不足。于是,我们不妨将目光投向另一位东吴名臣,那就是诸葛亮的侄子诸葛恪。


诸葛恪是诸葛亮之兄诸葛瑾的长子,少而知名,才智过人,很受孙权赏识,年三十二岁,就平定丹杨山越,拜抚越将军、丹杨太守。孙权临终前,征诸葛恪为大将军领太子太傅,嘱以后事。孙亮即位后,诸葛恪杀中书令孙弘,拜太傅,权倾朝野。


诸葛恪是叔父诸葛亮的崇拜者,他受孙权托孤之重,辅佐幼主,其情形与当初诸葛亮受刘备托孤十分相似,因此诸葛恪开始在各个方面亦步亦趋地模仿叔父,将自己打造为“吴版诸葛亮”,比如“罢视听,息校官,原逋责,除关税,事崇恩泽”,通过宽仁的施政来博取民心。甚至孙亮即位后所设的新年号,都原样照搬了刘禅的第一个年号“建兴”。


94版电视剧《三国演义》

何冰 饰 诸葛恪


而诸葛恪对叔父最重要的模仿,就是一改孙权统治后期偏安自保的局面,主动向曹魏发起攻击。


吴建兴二年(253)春,诸葛恪欲出师北伐,并派司马李衡出使蜀汉,说服姜维共同举兵。但诸葛恪此议一出,国内反对者不在少数,许多大臣认为当时吴国刚打完东兴之战,士卒疲惫,劝谏诸葛恪不要贸然发兵,中散大夫蒋延甚至在朝堂上与诸葛恪激烈争论,诸葛恪一气之下令人将他拖了出去。


为了平息反对声浪,诸葛恪写了一篇论述文章公之于众(《全三国文》命名为《出军论》),详尽阐述了自己出兵北伐的理由。他认为,吴国弱小而魏国强大,如果仅仅依靠长江之险,苟且偷安,那么十数年后,两国的差距将越来越大,吴国就更难以取胜了。而如今魏国刚经历了高平陵之变、王淩伏诛、司马懿去世等一连串事件,内部不稳,正是北伐的大好时机。


我们可以明显看到,诸葛恪的《出军论》和张俨的《述佐篇》可谓互相应和、一个鼻孔出气,与《后出师表》的内容也有诸多合拍之处,试举例:


《后出师表》开篇即申明出师伐魏的大义:“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而《出军论》也在开篇义正言辞地说:“夫天无二日,土无二王,王者不务兼并天下而欲垂祚后世,古今未之有也。”


《后出师表》中以刘繇、王朗举例,说明坐守自保的危害:“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而《出军论》引刘表的例子,阐述的是同样的观点:“近者刘景升在荆州,有众十万,财谷如山,不及曹操尚微,与之力竞,坐观其强大,吞灭诸袁。……于是景升儿子,交臂请降,遂为囚虏。”


《后出师表》阐述若不立即北伐,魏蜀两国差距将越拉越大:“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出军论》中也有相似的语句:“若不早用之,端坐使老,复十数年,略当损半,而见子弟数不足言。若贼众一倍,而我兵损半,虽复使伊、管图之,未可如何。”


在《出军论》的最后,诸葛恪坦言自己是受到了叔父诸葛亮北伐精神的感召:“近见家叔父表陈与贼争竞之计,未尝不喟然叹息也。”这里提到的“家叔父表陈与贼争竞之计”,显然就是《后出师表》。


这么看来,《后出师表》的作者就有三种可能:


第一种,是诸葛亮所作,但因为文献散佚的原因未能在蜀汉留存。而据《诸葛亮集》载,诸葛亮与其兄诸葛瑾常有书信往来,因此,可能是《后出师表》被夹在书信中流入吴国,为诸葛恪所见,并为其所效仿,最终载入吴人的著述中。


第二种,是诸葛恪伪作,其目的自然是与他的《出军论》搭配使用,借他山之石以攻玉,借诸葛亮之口来驳斥反对北伐的大臣们。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后出师表》里列举了刘繇、王朗的例子,但此二人为汉末江东牧守,与蜀汉相隔遥远,以当时的信息传播条件,蜀国军民未必知晓,这反而更像是东吴人士所举的例子。


第三种,是张俨所作,张俨出身“吴中四姓”的张氏家族,曾向孙权上《请立太子师傅表》。而诸葛恪本为“太子四友”之一,与“吴中四姓”多有来往。两人很可能关系密切,且在北伐一事上志同道合。当诸葛恪决议北伐,为群臣所阻时,好友张俨作《述佐篇》,又伪作《后出师表》,为诸葛恪做声援之势。此二篇于是便顺理成章收录到张俨的《默记》之中。


无论上述哪一种可能为真,不可否认的是,《后出师表》一篇文章,关联起了蜀吴两国的北伐之策,比起《前出师表》而言,它的意义似乎更为深远。


只可惜,诸葛恪借助叔父表章为自己造势,而他也如其叔父一般在北伐一事上功败垂成。吴建兴二年三月,诸葛恪大发州郡二十万众北伐,围合肥新城(今安徽合肥西)数月而不能克。士卒疲劳、病者大半,司马孚又引大军来援。八月,诸葛恪不得不引军还吴。两个月后,诸葛恪为宗室孙峻所杀。


安徽合肥,合肥曹魏新城遗址,成长摄


诸葛恪身后二十余年,尽管曹魏的淮南地区屡生叛乱,但东吴深陷内部权力争斗,再没有对北方发起过一次有威慑的攻击。而正如诸葛恪所预料的那样,南北的国力差距越来越大,东吴最终连自保都成了问题。


吴天纪四年(280),晋龙骧将军王濬兵临建业石头城下,吴末帝孙皓出降,吴亡,至此三国归晋。


诸葛亮如果能活到这时候,正好一百岁。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3037446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4-3-29 03:17 , Processed in 0.15445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