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三国艺苑 首页 文化 查看内容

书信,三国最忠实的见证者

2022-3-14 17:02| 发布者: 三国艺苑| 查看: 2095| 评论: 0|原作者: 成长

摘要: 诸位好,我的新书《乱世来鸿:书信里的三国往事》已于近日上市。历史的核心是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观察历史细节的重要维度。三国已经远去我们1800余年,历史的全貌已经变得模糊,幸而,那些夹杂在史料中的书信却流 ...

诸位好,我的新书《乱世来鸿:书信里的三国往事》已于近日上市。


历史的核心是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观察历史细节的重要维度。三国已经远去我们1800余年,历史的全貌已经变得模糊,幸而,那些夹杂在史料中的书信却流传了下来,让我们能够走进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


这本书中收录了从汉末到晋初一百年间的四十余封书信,其中不仅有大家熟悉的诸葛亮《出师表》、李密《陈情表》、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等,还梳理了一些不为人知的书信往来,如曹植《求自试表》、孙权《卑辞上魏文帝书》、曹丕《与吴质书》等。我将它们组成了11个篇章,每一篇章是一个独立的故事,每一封书信串联起来的都是两个鲜活的三国人物,字里行间之处颇为耐人寻味。


这是我写的第四本三国题材出版物,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多提宝贵意见。


以下是本书后记:




“来鸿对去雁,宿鸟对鸣虫。”童蒙时期,从《声律启蒙》中习得“来鸿”这一词,就一直颇为喜爱。古人囿于交通的不便,坐地望天,看着飞鸟翱翔于天际,自由地南来北往,不禁产生无限的遐想,也借着它们寄托了自己的些许情结。后来读史,读到苏武北海牧羊,一待就是十九年,手中的旌节被风霜雨雪磨成了一根竹竿,不禁泪如雨下。又读到,汉朝的使者要求匈奴放回苏武,匈奴谎称苏武已死,但汉使说,我国皇帝在宫中射下一只鸿雁,鸿雁的脚上系着丝绸,写着苏武还在人世。匈奴看蒙骗不过,只好将苏武放归。


这是鸿雁传书典故的由来,也许鸿雁并不能像鸽子那样通人性,可以为人传书送信,但“来鸿”的意象与书信的传递相联结,又增添了几分人间况味。木心说:“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而在如今信息通达的时代,我们已经很难与古人产生共情,很难理解“纸短情长,再祈珍重”背后的冷暖人生。


我从幼年喜读三国,进而通过三国叩开历史这扇大门,直至今日从事有关历史题材的书籍与剧本的写作。我经常想的一个问题是,如何能够让当下的读者更真实地进入历史的情景之中,感受到那些历史人物的真性情,尤其是对待三国这段历史。因为《三国演义》过于深入人心,作为历史的三国反而被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面纱,再加上史料的舛讹与缺漏,向历史谋求真实的确是一件奢侈而艰难的事情。


2017 年,我写了第一本书《列族的纷争:三国豪门世家的政治博弈》,试图透过“家族”这个全新的角度来重新透析风起云涌的三国时代、梳理灿若繁星的三国人物。著名作家马伯庸先生对拙作有精辟的概括:“这本书最难得的地方就是视角独特,告诉我们所谓的汉末三国,其实不仅仅是几个军阀诸侯的纷争,本质上是掌握了大量土地,并垄断了政治文化资源的那些世家大族,进行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许多读者的反馈乃至批评都激励着我继续写作。我想,尽管三国已经是老生常谈的题材,但只要找到别致的角度,三国依然有说不尽的故事,就像戏曲《单刀会》中关公所唱的“这也不是江水,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


也同样是在 2017 年,一档名为《见字如面》的电视节目吸引了我。节目形式非常简单,就是邀请一些文娱名人来读书信,书信是当事人亲笔所写,字里行间中存留着时代的体温,记录着写信人与收信人之间真实的情感联系。那么三国时期有没有书信呢?翻检我们的记忆就会发现,不仅有,而且书信串联了我们众多的三国记忆。无论是曹操寄给孙权的那封“会猎于吴”的挑衅信,还是嵇康寄给山涛那封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绝交书”,无论是曹植向魏明帝上书的字字泣血的《求自试表》,还是诸葛亮上书后主的传诵千秋的《出师表》,它们都是这个长达百年的风云乱世的最忠实的见证者。


透过书信,我们能更为真切地感受到历史的风云激变。袁叙给堂兄袁绍写信,鼓吹“今海内丧败,天意实在我家”,但没过几年,曹操就彻底击碎了袁绍的帝业之梦。透过书信,我们也能捕捉到写信人笔下鲜活生动的历史细节。嵇康为了说明自己慵懒不适合当官,不惜这样描述自己:“每常小便而忍不起,令胞中略转乃起耳。”透过书信,我们还能看到那些我们熟悉的历史人物不为人知的一面。比如素来以文弱形象示人的曹植,会在请战书中写下“虽身分蜀境,首县吴阙,犹生之年也”这般豪言壮语;而以仁厚为世人称道的刘备,也会为了争夺益州,写下“汝欲取蜀,吾当被发入山,不失信于天下也”这样虚伪自饰的话语。至于那些流传于父子之间的家信,其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样的名句更是传承千年,历久弥新。书信是两个人之间的对话,也是一段人物关系变迁的生动记录。曹操与孙权南北相争二十年,当这两位霸主狭路相逢,胜负难分又都不肯退让时,一句“足下不死,孤不得安”让紧张的战争气氛顿时松弛下来,也让我们看到英雄与英雄之间的惺惺相惜。


从黄巾起义到西晋灭吴,汉末三国乱世满打满算也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在浩瀚的中国历史中可谓非常短暂,但遗存下来的书信、书笺、表章就有数百篇之多。不过,它们散布在史料文献之中,有的残缺不全,有的作者存疑,有的还带着明显改动过的痕迹。好在编纂《文选》的南梁萧统、编纂《艺文类聚》的唐欧阳询等、编纂《太平御览》的北宋李昉等在整理这些文章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又有清人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集大成之。但因为篇幅所限,本书收录的四十多封书信,不可能呈现三国书信的全貌,只是以书信为切入点,将它们背后尘封的历史往事徐徐展开。在体例上,有的章节串联起若干封信件,以探索其中微妙的关联,有的章节则围绕一封信件展开叙述。在时间线上,尽可能兼顾汉末、曹魏、蜀汉、东吴、晋初各个时期的历史人物。对于篇幅较长的书信文本,我将全文附于正文之后,并添加注释与白话译文,以方便读者阅读。


在提笔写作这本书之前,我其实并没有想好该怎样处理“文字以外的延伸”。但我已经有超过十年的文化新闻采写经历,在写作中,我尝试用写“新闻特稿”的方式写历史,以求呈现出历史的质感与气势。因此,这样的写作之旅,于我而言也是学习与收获之旅。在威廉·曼彻斯特这样的非虚构写作大师面前,我是一名谦卑的学徒。


这本书起稿于北京,主体完成于安徽合肥,完稿于云南西双版纳,又改定于北京。感谢这三个气候与文化截然不同的城市的熏染,以及陪伴在我身边的家人给予我的包容与鼓励。这本书的写作正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国内外肆虐之时,人们裹足在家,见面变成了一种奢望,似乎一夜之间又回到了一种朴素的生活状态。疫情打乱了我去湖北、河南、陕西寻访三国遗迹的计划,反倒让我拥有了一段较为集中的写作时间,这本书的诞生过程着实难忘。


感谢好友刘时飞先生对我不断鞭策与激励,促成了这本书由空想变为现实。感谢千秋智业让本书的顺利出版成为可能。感谢友人张睿、张冰筱等三国爱好者们在本书创作过程中给予的支持与帮助。2020年是汉魏禅代1800周年,从 220年开始,历史的车轮正式进入了三国时代,给予了中国人一段共同的英雄记忆。谨以此书,向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致以遥远而深沉的敬意。


成长

2020 年 9 月,于北京 


本书现已在京东有售,长按扫描下方二维码可查看: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3037446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4-4-20 14:16 , Processed in 0.10458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