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三国艺苑 首页 文化 书籍 查看内容

三国吴兵考

2014-9-14 21:08| 发布者: 三国艺苑| 查看: 10963| 评论: 0|原作者: 陶元珍

摘要: 绪 引 陈寿三国志,惟著纪传,未立表志,学者病之。后儒辑补者:仅洪亮吉之三国疆域志,侯康之三国艺文志,洪NIE(齿旁加奇)孙之三国职官表,其兵志仍付阙如。夫魏蜀之兵,上符两汉,可无具论;若乃东吴之兵,性质 ...


Ⅵ. 屯 戍

东吴北邻强敌,时虞侵伐,江浒之守,不得不严,列戍分屯,东西相属,举其著者:

⒈ 西陵

案 陆逊於建安二十四年(二一九)镇夷陵,(孙权传)是为设镇之始。黄武元年(二二二)夷陵更名西陵,(孙权传)黄龙元年(二二九)孙权迁都建业,徵逊辅太子登留守武昌,乃以步骘都督西陵代逊,是为西陵置督之始。(孙权传,陆逊传,步骘传)。骘在西陵二十年,赤乌十一年(二四八)卒,子协嗣。(步骘传,朱然传)永安元年(二五八)陆胤被徵为西陵督,胤寻转虎林督,(陆凯传)二年(二五九)陆抗都督西陵,建衡二年(二七O)抗转乐乡都督,步协弟阐继业为西陵督。(陆逊传,孙皓传,步骘传)凤皇元年(二七二)阐据城降晋被诛,(步骘传)张政为西陵督,晋杜预以计去之,留宪为西陵督,晋军克西陵,宪被杀(参看晋武帝纪,杜预传,及王浚传)

⒉ 江陵,

案 建安二十四年(二一九)孙权遣吕蒙袭据江陵,以蒙领南郡太守,是为江陵设镇之始。(参看孙权传,吕蒙传)蒙会卒,临没荐朱然自代,孙权假然节镇江陵,(吕蒙传,朱然传)朱然赤乌十二年(二四九)卒。(朱然传)其后江陵置督,为督者有张咸,(陆逊传)伍延,(孙皓传)晋军平吴,延被斩。(孙皓传,晋书武帝纪)}

⒊ 乐乡

案 朱然传谓然子绩“拜平魏将军乐乡督。”是为乐乡设镇置督之始。绩建衡二年(二七O)卒,陆抗继之,(朱然传,陆逊传)抗凤皇三年(二七四)卒,(陆逊传)孙歆为乐乡督,晋军平吴,歆被虏。(孙贲传注引吴历,晋书杜预传)}

⒋ 公安,

案 诸葛瑾传谓瑾“以绥南将军代吕蒙领南郡太守,住公安,是为公安设镇之始,黄武元年(二二二)瑾迁左将军,督公安,(诸葛瑾传)是为公安置督之始。瑾赤乌四年(二四一)卒,子融嗣,融建兴二年(二五三)自杀,(诸葛瑾传,诸葛恪传,孙奂传)后为公安督者,有锺离牧,孙遵~云。(锺离牧传,陆逊传)

⒌ 巴丘,

案 陆凯於五凤二年(二五五)拜巴丘督,(陆凯传)当为巴丘设镇置督之始。凯后转武昌右部督,孙皓立,复都督巴丘,宝鼎元年(二六六)入为左丞相,翌年(二六七)右丞相万或出镇巴丘(陆凯传,孙皓传)

⒍ 陆口

案 建安十五年(二一O)鲁肃自江陵下屯陆口,为陆口设镇之始。肃建安二十二年(二一七)卒,吕蒙继镇,建安二十四年(二一九)陆逊代蒙,寻孙权定荆州,逊西镇夷陵,潘璋,吕岱复先后屯陆口。(孙权传,鲁肃传,吕蒙传,陆逊传,潘璋传,吕岱传)

⒎ 夏口,

案 建安十四年(二O九)程普破走曹仁,还领江夏太守,治沙羡,为夏口设镇之始。(孙权传,程普传)后程普督夏口(孙皎传)为夏口置督之始。普卒,孙皎代督夏口,(孙皎传)皎卒,皎弟奂嗣;奂卒,奂子承嗣;承卒,承弟壹嗣;壹太平二年(二七五)奔魏,孙秀为夏口督,秀建衡二年(二七O)奔晋,鲁淑为夏口督,淑凤皇三年(二七四)卒,孙慎为夏口督迄吴之亡(孙奂传,孙亮传,孙匡传,鲁肃传 ,孙皓传)

⒏ 武昌,

案 建安二十五年(二二O)孙权自公安都鄂,更鄂名为武昌。(孙权传)黄龙元年(二二九)权迁都建业,留太子登镇武昌,以陆逊佐之,(孙权传,孙登传,陆逊传)自是武昌常为吴留都,嘉禾元年(二三二)登弟虑卒,登诣建业久住,陆逊独领武昌事。(孙登传,孙虑传,陆逊传)逊赤乌八年(二四五)卒,诸葛恪代逊,孙权乃分武昌为两部,以吕岱督右部。(陆逊传,孙权传,诸葛恪传,吕岱传)太元元年(二五一)恪被徵为太子太傅,太平元年(二五六)岱卒,陆凯自巴丘督转为武昌右部督。(诸葛恪传,吕岱传,陆凯传)后督武昌者,有徐平(左部),鲁淑(未详何部),慎(左部),(虞翻传注引会稽典录;鲁肃传,孙登传注引吴录)甘露元年(二六五)孙皓自建业徙都武昌,惮慎,以为太尉,慎自恨久为将,遂托老耄,翌年(二六六)皓还都建业,留卫将军滕牧镇武昌。(孙皓传;孙登传注引吴录)后督武昌者,有薛莹(左部),孙述(未详何部),晋军平吴,述诣王戎降(薛综传,孙贲传注引吴历,晋书王戎传)

⒐ 半州,

案 甘宁传注引吴书谓宁“徙屯於半州。”是为半州设镇之始。潘璋自合肥还,遂屯半州,(潘璋传)黄龙三年(二三一)孙权子建昌侯虑屯半州(薛综传,孙虑传)后有张奋为半州都督(张昭传谓昭从子奋“至平州都督。”兹据钱大昕诸史拾遗引陈景云国志举正说改平州为半州。)

⒑ 柴桑,

案 吕范屯柴桑,(吕范传)为柴桑设镇之始。赤乌六年(二四三)诸葛恪自皖徙屯於柴桑,(孙权传,诸葛恪传)赤乌九年(二四六)陆抗与恪换屯柴桑。(陆逊传)太平二年(二五七)抗拜柴桑督,(陆逊传)为柴桑置督之始,后有柴桑督陆式~云。(陆凯传)

附言 徐盛守柴桑长,(徐盛传)不能谓为柴桑设镇之始。

⒒ 皖口,

案 贺齐於建安二十一年(二一六)出镇江上,督扶州以上至皖,(贺齐传)是皖口已设镇矣。赤乌六年(二四三)诸葛恪自皖徙屯於柴桑,(孙权传,诸葛恪传,晋书宣帝纪)镇遂中废,后吴人大佃皖城,复为晋军所破(晋书武帝纪及王浑传)

⒓ 濡须,

案 建安十六年(二一一)孙权用吕蒙策作濡须坞,(孙权传,吕蒙传)为濡须设镇之始。建安十八年(二一三)曹操来攻濡须,周泰赴击,曹操退,泰留督濡须,(孙权传,周泰传)为濡须置督之始。后朱桓代周泰为濡须督,(朱桓传)桓后为濡须督者,有张承,锺离牧(张昭传,鲁肃传,锺离牧传)

附言 周泰任内,蒋钦曾暂督濡须,(蒋钦传)朱桓任内,骆统曾暂督濡须。(骆统传)

⒔ 牛渚,

案 孙瑜自溧阳徙屯牛渚,(孙瑜传)为牛渚设镇之始。建安二十七年(二一五)瑜卒,全琮屯牛渚,(孙瑜传,全琮传)后琮长子绪为牛渚督(全琮传注引吴书)实牛渚置督之始。绪后有牛渚都督何植(孙皓传)

⒕ 京下。(或称徐陵)

案 孙河为将军屯京城,(孙韶传)实京下设镇之始。河被杀於叛党,从子韶代领兵,仍屯京下,赤乌四年(二四一)韶卒,(孙韶传)顾承领京下督(顾雍传)实京下置督之始。承徙交州,韶子越为京下督,后越,兄楷代越,楷天玺元年(二七六)降晋,(顾雍传,孙韶传,孙皓传)楷后有徐陵督陶浚(孙皓传)(京下或称徐陵,据洪亮吉三国疆域志引元和郡县志说)

此外若建平,(陆逊传)丹阳,(晋书王浚传)信陵,(陆逊传)夷道,(陆逊传)中夏,(陆逊传,虞翻传注引会稽典录)吉阳,(晋书文帝纪)沔中,(孙奂传注引江表传,孙贲传)芜湖,(徐夫人传)扶州,(贺齐传)诸镇,或纪载较略,或关系较轻,兹不备述。

镇多置督,权重者称都督;

案 镇多置督证见前西陵等镇案语中,权重者称都督,陆逊传谓凯“五凤二年(二五五)讨山贼陈毖於零陵,斩毖克捷,拜巴丘督偏将军,封都乡侯,转为武昌右部督。……孙皓立,(二六四)迁镇西大将军都督巴丘,领荆州牧,进封嘉兴侯。”足证,盖凯前在巴丘,位卑权轻,后复至巴丘,则已位尊权重,故前为巴丘督,而后则为都督巴丘也。又如陆抗都督西陵,而继抗之步阐则为西陵督,(陆逊传,步骘传)抗为乐乡都督,而抗后之孙歆则为乐乡督,(陆逊传,孙皓传,孙贲传注引吴历)全绪以扬武将军为牛渚督,(全琮传注引吴书)何植则以牛渚都督入为司徒,(孙皓传)均足证。

常并置监军,所以防督将之恣肆也。

案 如西陵监郑广,(晋书武帝纪)武昌监刘宪,(晋书杜预传)(刘宪实留宪之误,参看晋书武帝纪及王浚传)夏口监军王蕃之类是也。(王蕃为夏口监军见蕃传)

数镇之上,常置大督,以一镇将兼之,

案 如朱然镇江陵,兼为江陵,西陵,公安三镇大督,(朱然传)陆抗为乐乡都督兼都督信陵,西陵,夷道,乐乡,公安诸军事是也。(孙皓传,陆逊传)

惟其直接所统,当仍仅本镇兵也。

戍兵多举家居镇,

案 吴兵多为世兵,一人入伍,常举家随之,(参看前聚集节)故如濡须戍兵妻子即居濡须坞附近之中洲(朱桓传)

且多久戍一地

案 如步骘军戍西陵达四十三年,(二二九至二七二)孙河军戍京下约达七十二年。(二O四?至二七六)

安土重迁,宜其常能坚守而短於远攻也

案 至吴末叶,诸营兵多浮船长江,贾作上下,(孙休传)孙皓复破“战士不给他役”之例,徵发赋调,烟至云集,致戍兵父子相弃,叛者成行:(陆凯传,孙皓传,贺邵传)於是兵心涣散,守亦难固,晋军一来,即向风瓦解矣。}

吴於内地要区,亦常置兵镇摄,统兵者多兼领其地政务

案 如孙贲领豫章太守,(孙贲传)孙辅领庐陵太守(孙辅传)周瑜领春长,(周瑜传)韩当领乐安长,(韩当传)周泰补宜春长,(周泰传)皆统兵镇摄,兼领当地政务。

盖山越陆梁,萑苻时发,不能不有以填之。

州郡诸县及要地或置督,有州督,

例 孙皓传:“广州督虞授”

数郡督,

例 孙皓传:“三郡督何植”

郡督,

例 孙破虏吴夫人传注引吴书:“(孙)权荆州,拜(吴)奋吴郡督都以镇东方。

数县督,

例 朱然传:“然尝与(孙)权同学书,结恩爱,至权统事,以然为余姚长,时年十九,后迁山阴令,加折冲校尉督五县。”

一地督之别,

例一 孙琳传:“虎林督朱熊”

例二 陆凯传:“永安元年(二五八)徵为西陵督,封都亭侯,后转左虎林。”

案 据梁章钜三国志旁证引陈景云国志举正说,‘左’当作‘在’

惟以安内为主,与江浒诸督固有殊也。

Ⅶ. 奉 邑

吴於诸将之有功者,间赐奉邑,

案 潘眉三国志考证:“奉邑见史记河渠书,谓官所食,与封邑异。”其说良是;惟吴之奉邑与汉略异,盖据史记河渠书所载,汉丞相田玢仅食奉邑一县,而吴之奉邑,则常施及小官,且每人所食多至数县也。

或为一县

例一 徐盛传传:“赐临城县为奉邑。”

例二 周泰传:“补春长,后从攻皖,及讨江夏还过豫章,复补宜春长,所在(指春或宜春)皆食其赋。”

或为二县,

例一 吕蒙传:“以寻阳,阳新为奉邑。”

例二 孙韶传:“食曲阿,丹徒二县”

或为三县,

例 吕范传:“以彭泽,柴桑,历阳为奉邑。”

或为四县,

例一 周瑜传:“以下隽,汉昌,刘阳,州陵为奉邑。”

例二 孙皎传:“赐沙羡,云杜,南新市,竟陵为奉邑。”

最多当不过四县也。

食奉邑者不必居高位;

案 如孙韶初仅一校尉,亦食奉邑二县。(孙韶传)

移镇他处者或转食他县,县数亦间有增加;

例一 吕范传:“曹公至赤壁(范)与周瑜等俱破之,拜裨将军,领彭泽太守,以彭泽,柴桑,历阳为奉邑。……(孙)权破(关)羽还都武昌,拜范建威将军,封宛陵侯,领丹阳太守,治建业,督扶州以下至海,转以寻阳,怀安,宁国为奉邑。”

例二 吕蒙传:“以寻阳,阳新为蒙奉邑。……鲁肃卒,肃军人马万馀尽以属蒙,又拜汉昌太守,食下隽,刘阳,汉昌,州陵。”

案 吕蒙初食二县,转食四县,是增二县也。

又诸将於其奉邑得自置长吏,

案 如朱治传谓:“割娄,由拳,无锡,毗陵为奉邑,置长吏。” 又孙皎传谓:“赐沙羡,云杜,南新市,竟陵为奉邑,自置长吏。”

又孙韶传谓韶:“食曲阿,丹徒二县,自置长吏,一如河旧。”

又吾粲传谓:“孙河……得自选长吏,表粲为曲阿丞。”均足证。

惟不得以奉邑传后

案 孙韶食曲阿,丹徒二县,一如其伯父河之旧,乃由代河屯京城之故,非袭食也。

作吴诸将奉邑表。

 

吴 诸 将 奉 邑 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食邑者 所食县数 所 食 县 名 备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朱 治 四 娄,由拳,无锡,毗陵 据朱治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周 瑜 四 下隽,汉昌,刘阳,州陵 据周瑜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鲁 肃 四 下隽,汉昌,刘阳,州陵 据鲁肃传,周瑜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吕 蒙 四 下隽,刘阳,汉昌,州陵 据吕蒙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程 普 四 沙羡,云杜,南新市,竟陵 据程普传,孙皎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孙 皎 四 沙羡,云杜,南新市,竟陵 据孙皎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吕 范 三 彭泽,柴桑,历阳 据吕范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吕 范 三 溧阳,怀安,宁国 自彭泽等县转食 据吕范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孙 河 二 曲阿,丹徒 据孙韶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孙 韶 二 曲阿,丹徒 据孙韶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吕 蒙 二 寻阳,阳新 后转食下隽等县 据吕蒙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周 泰 一 春 后转食宜春 据周泰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周 泰 一 宜春 自春转食 据周泰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徐 盛 一 临城 据徐盛传

结 论

综上所述,吾人知东吴之兵特点有六,

⑴ 异族兵之特多

⑵ 兵种之复杂

⑶ 世兵制

⑷ 诸将兵之授袭

⑸ 屯戍之众多

⑹ 奉邑与诸将待遇之优渥

兹就其原因影响分别述之:

A. 原因:

⒈ 地势的原因 吴滨江立国,处处受敌:若防守不周,则覆亡可待,故萃中央兵於建业,而分戍诸将兵於各镇;又若诸兵人土不习,守心不固,则有溃散之虞,故采最足维系兵心之世兵制;且江浒内地,形势不同,都下镇戍,轻重有别,故因地设兵,兵种甚赜;至异族之民,放逸山险,则为劲寇,将置平土,则为健兵,此而不服,何以御外,胁而取之,则外实江防,内弭隐患,故异族兵特多:要之,地势的原因为最重要的原因。

⒉ 人口原因 吴时江表岭南,多未开发,人口密度,难比河朔,若仍袭徵兵旧制,则更番上调,不易周转,故采世兵制,有类管子制国之法;至胁取山民,强者为兵,羸者补户,盖亦由陆逊所谓“克敌宁乱,非众不济。”尔。

⒊ 风尚的原因 东汉末叶,渐重门第,故袁氏弟兄,虽无大才,以其家四世三公,亦尝号召一时,拥兵据土;即曹操固亦三公之子,刘备则为帝室之胄;独东吴孙氏,起自商贾,孙坚事举未就,中道战死,策以一校尉渡江,权以一孝廉领郡,名位尚低,声望不著,其於群下,不得不以恩义相结,故有授兵制及奉邑制,而上下之分较泯焉。

B. 影响

⒈ 诸将因恩遇优渥,每视国利害若己休戚,大敌之来,常能效死,且部部相维,鲜能作乱;及其敝也,幼少将兵,国以覆焉。

⒉ 山越全部同化,长江下游遂永无异族,常为汉文化之保存所,汉民族之避难场。

⒊ 晋武帝创为特殊的封建制,盖阴师吴授兵之意,此特殊的封建制,酿成诸王之乱。

⒋ 吴诸将兵之授袭形成若豪族,(如陆氏)此等豪族为构成六朝门阀之一种要素。

论述既终,触怀兴感,以旧史之芜杂失当,其待吾人之爬梳钩稽者,宁少也哉?无似,徒效海滨之子,介贝为珍,难拟江浒之夫,沙金是拣

中华民国二十年五月十六日於武汉大学

附识 本文草成得吾师新化刘琰藜先生鼓励不少,书此志谢。

1933年6月 燕京学报 第十三期


123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本文导航

最新评论

下级分类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3037446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4-4-28 05:48 , Processed in 0.10779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