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三国艺苑 首页 原创 名家 查看内容

《三国演义》地理错误研究

2016-6-4 20:15| 发布者: 三国艺苑| 查看: 2421| 评论: 0|原作者: 周文业

摘要: 《三国演义》在地理描述方面有多种错误,对这些地理错误研究包括以下三方面:l 地理错误分析:分析《三国演义》中各种地理错误;l 地理错误原因分析:分析这些地理错误产生的原因;l 深入研究:通过分析研究《三国演 ...
《三国演义》在地理描述方面有多种错误,对这些地理错误研究包括以下三方面:
l         地理错误分析:分析《三国演义》中各种地理错误;
l         地理错误原因分析:分析这些地理错误产生的原因;
l         深入研究:通过分析研究《三国演义》的地理错误,揭示作家创作过程中和作品流传版本演化中的某些重大问题。
《三国演义》地理错误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政区、地名错误等,第二类是地理方位和位置错误。本文主要探讨第二类的地理方位和位置错误。在这类错误中,表面从故事情节看,似乎并没有明显的问题。但如果按照历史地理仔细画出地图,就会发现地理方位和位置上有明显的不合理之处。这些错误不画出地图,一般很不容易被发现,也很少有人对此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
对《三国演义》地理描写的总体评价有两点。
其一,《三国演义》地理描述总体上基本是正确的。《三国演义》虽然是历史小说,但罗贯中在地理上也是非常认真、严肃的。大多数故事的地理方位并没有错误,发生错误的地理只是少数。和历史虚实问题的“七实三虚”一样,《三国演义》的地理也基本是“七实三虚”。
其二,《三国演义》在某些方面的地理错误也很严重。由于当时的条件所限,缺乏历史地理知识,也没有今天这样很详细的地图,要作者对《三国演义》所描述的各个地点的地理都很了解,是不可能的。因此,当时作者创作中遇到地理问题,只有两个解决办法。一个是根据各种文献,二是根据自己亲身经历的见闻。这两种手段都有局限性,当时地理文献缺乏,作者又无法游历全部地点再创作。因此,在《三国演义》中发生各种地理错误就不足为奇了。
地理研究中的课题定位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理错误分布区域研究。从分析地理错误分布区域,到探讨作者生活区域,再进一步探讨是否可以从中分析罗贯中的籍贯。例如,通过绘制《三国演义》地图,笔者发现,《三国演义》地理错误的分布是很有规律的,地理错误在各个省份分布并不平均。有些省份(如江苏、浙江等)地理错误很少,但也有些省份(如山东、河南、陕西、甘肃等)又很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作者长期生活在江浙一带,因此作者对江浙的地理比较熟悉,而对山东、河南、陕西、甘肃的地理不太熟悉。由此对罗贯中是东原(山东东平)人的说法提出疑问。
2、成书过程研究。《三国演义》的地理错误和《三国演义》的成书一样,有个复杂的演化过程。通过对地理错误的分析,可以深入探讨《三国演义》的成书,探讨《三国演义》作者是如何巧妙地利用各种素材,包括历史史实,以及民间传说、平话、戏曲、杂剧等,并加入自己的创作,综合在一起,最后完成了这部构思宏伟的巨著。
3、版本演化研究。通过《三国演义》不同版本地理错误的统计分析,探讨《三国演义》版本演化过程。《三国演义》版本演化研究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三国演义》版本演化是非常复杂的问题,不可能只根据几个线索、几个例子,就对《三国演义》版本演化下结论。必须进行全面、多角度、多线索的分析。其中,《三国演义》各种版本在地理错误上的差异,也是分析版本演化的一个重要线索。[1]

山东地理错误分析

《三国演义》中地理错误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南、甘肃、四川等地,下面逐一进行分析。
《三国演义》在山东发生的事件和地点、虚实及错误情况,见下表。此表只标明了事件的主要地点,省略了其中许多不太重要的地点。
表19  《三国演义》在山东发生的事件和地点、虚实及错误情况表(按照时间顺序排列)
序号
事件
年代
山东地点
虚实
地理错误
1
袁绍、公孙瓒界桥大战
191
平原、磐河
史实+虚构
磐河、界桥
2
曹操收“青州兵”
192
兖州、寿张、济北
史实
 
3
曹嵩之死
193
琅琊、华县、费县、兖州、泰山
史实
 
4
曹操伐陶谦
193
兖州、东阿、范县、甄城
史实
 
5
刘备救陶谦
193
兖州、东阿、范县、甄城、青州、北海、平原
虚构刘备救援
 
6
吕布破兖州
194
兖州、东阿、范县、甄城
史实
 
7
吕布濮阳破曹操
194
兖州、东阿、范县、甄城、滕县、泰山
史实
泰山
8
曹操濮阳大破吕布
195
兖州、东阿、范县、甄城、定陶
史实
 
9
袁术七路下徐州
197
琅琊、沂都、碣石、浚山
史实+部分地点虚构
琅琊、沂都、碣石、浚山
10
吕布攻刘备、夏侯惇拔矢啖睛
198
济北
部分地点虚构
济北
11
曹操灭吕布
198
济北
部分地点虚构
济北
12
曹操徐州破刘备
200
青州、平原
基本史实
 
13
仓亭之战
201
青州
基本史实
 
14
曹操破袁尚、袁谭,袁绍之死
203
青州
基本史实
 
 
为分析地理问题方便,本文论的地理问题均按照现在的行政区划。本文的“山东”是指现在行政区划的山东省。在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今日山东省包括青州的大部、兖州的大部、徐州的北部。而当时徐州的南部,即下邳、彭城(徐州)等地,今日属于江苏省,故不在本文论范围之内。
根据统计,《三国演义》在山东发生的大事件有十四次,主要集中在曹操消灭吕布的过程中。曹操消灭了吕布以后,山东境内基本没有再发生大事件。这十四个事件中,有五次发生了地理错误。其余事件由于基本是复述历史,基本没有作者的再创作,因此也没有发生较大的地理错误。下面分析其中比较明显和主要的几个地理错误。

(1)泰山的地理位置错误

《三国演义》(以下均指嘉靖元年本,不再注明)中《吕温侯濮阳大战》一则描写曹操为报杀父仇,兴兵讨伐徐州陶谦,而吕布趁机夺取了兖州,曹操被迫从徐州回兵进攻兖州。按照《三国志》的描述,吕布如果东出占据东平,可卡住亢父、泰山路线,阻止曹操从徐州回师兖州。而吕布却向西退守濮阳,结果使曹操得以先占甄城,再攻濮阳。关于曹操回师进军路线,按照《资治通鉴》的描述,曹操是先下鄄城,再攻濮阳。而《三国演义》没有描写曹操回军鄄城,而是过泰山直接进攻濮阳。[2]
《三国演义》的描写基本是根据《三国志》的记载,但与《三国志》不同之处在于,罗贯中在描述曹操经过泰山时,利用陈宫之口明确指出:泰山在兖州“正南一百八十里”。这是完全错误的。从地图上明显看出,泰山是在兖州的东北面,而决不在其“正南一百八十里”。泰山是山东乃至全国最重要的名山,几乎无人不晓。兖州是山东境内非常重要的一州。作为一个对历史和地理都很熟悉的大作家,罗贯中竟然搞错了解泰山和兖州的位置,说明他对山东的地理很不了解。
《三国演义》中除曹操进攻吕布时出现泰山外,还有四处出现泰山。有一例由于《三国演义》完全是复述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正确地指出,泰山在琅琊郡附近,所以没有发生错误。有三例中的情节不见于史书,故为作者创作。这三例中,作者虽然没有像前例那样,明确说明泰山在兖州“正南一百八十里”,但从描写中可看出,作者是认为泰山在小沛、徐州、萧关附近。这三例对泰山位置的描述,与前面所说的泰山在兖州“正南一百八十里”很接近,即作者认为泰山在徐州附近。而泰山实际在徐州以北五百里,接近前一例中的琅琊郡。由这三例充分说明,作者确实完全不了解泰山的具体位置。
(2)沂都、浚山、碣石三地位置不明
《三国演义》描写了袁术曾七路下徐州进攻吕布,据《后汉书》和《资治通鉴》记载,袁术确实曾分七道攻下邳,但没有说明是哪七路,如何分兵。而《三国演义》作者要描述这次战役,就不能简单地只说“袁术分兵七路”进攻吕布,还必须说明这七路兵的攻击地点。为此,作者编造了七个地点,分别是徐州、下邳、小沛、琅琊、沂都、碣石、浚山。由于作者不熟悉山东地理,有几路还比较正确,但有几路由于是作者编造出来的,结果出现了错误。
第一个错误出现在琅琊、沂都、碣石、浚山四个地点。袁术七路进攻的主要目标当然是被吕布所占据的下邳、小沛、徐州三地。但为清楚地说明这七路兵,除这三个地点外,作者还必须另外增加四个地点。由于作者不了解山东地理,结果错误地加入了琅琊、沂都、碣石、浚山四个地点。
下邳、小沛、徐州:当时确实为吕布所占,这三个地点在《三国演义》中故事很多,方位没有大问题。
琅琊:按照历史地理,其在下邳、小沛、徐州三个地点东北方向数百里。但作者错误认为琅琊在徐州附近,说明作者不清楚琅琊的具体地理位置。
沂都:东汉、三国时期无“沂都”。但东汉时期徐州琅琊郡有临沂县,在琅琊西北方向不远。《三国演义》中几次将琅琊、沂都连在一起。这都说明作者认为沂都在琅琊附近,因此“沂都”可能就是临沂。[3]
浚山:东汉、三国时期无“浚山”。可能是浚水附近之山,浚水源出今山东费县,于临沂汇于沂河。由此可见,沂都、浚山都在琅琊、临沂附近。[4]
碣石:曹操《观沧海》诗“东临碣石”中提到“碣石”。但这里曹操所到的碣石在河北,而袁术七路下徐州不可能进攻到河北。在山东出现“碣石”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个原因是,作者对山东地理不熟悉,无法再编造出第七个地名,只好“明知故犯”,将碣石从河北移到山东来。另一个原因可能是,作者完全不了解河北和山东的地理,误以为河北的碣石就在山东。无论哪个原因,都说明作者不了解山东地理。
将以上七个地点的地理位置画出地图,就可以发现,袁术从淮南寿春进攻吕布据守的下邳、小沛、徐州,是从西南向东北进攻。下邳、小沛、徐州为一线,而琅琊、沂都、碣石、浚山四地点均在下邳、小沛、徐州背后的东北数百里以外。也就是说,袁军不可能越过下邳、小沛、徐州一线,去进攻三地背后的琅琊、沂都、碣石、浚山四地。地理错误的根本原因在于,作者错误认为琅琊、沂都、碣石、浚山四地就在徐州附近,明显是搞错了琅琊等地的地理位置。[5]
第二个错误在于,上述七路目标地点的相对位置,与《三国演义》仔细描述的袁术进军明显矛盾。根据《三国演义》索描述的袁术进军排列,这几个目标城市从左(西)到右(东)的排列位置为:下邳、小沛、徐州。也就是说,按照《三国演义》的描述,小沛在下邳和徐州之间,但实际是徐州(彭城)在小沛和下邳之间。因此《三国演义》所描述的这三个地点的相对位置也是错误的。
造成以上错误的原因可能是:作者完全不熟悉这一带的山东地理,对徐州、下邳、小沛比较熟悉,对徐州以北的地理不熟悉。为符合“七路下徐州”,作者只好编造出“沂都、浚山、碣石”三个地名。其中“沂都、浚山”两个地名可能是从“临沂、浚县”演化而来。而“碣石”可能是作者有意或无意将河北的碣石搬到了山东来。
(3)济北位置不合理
《三国演义》描写曹操进军消灭吕布,夏侯惇作为先锋,中箭受伤后退到济北。《三国志·夏候惇传》中关于夏候惇伤左目的描写很简单,没有具体地点,《三国演义》中《夏候惇拔矢啖睛》一则中描写比较详细。曹操起兵攻吕布,先派夏侯惇进攻据守小沛的高顺,夏侯惇失利,拔矢啖睛,然后“退去济北下寨。”后曹操起兵,后曹“军行至济北,夏侯渊等迎接操入寨。”从地图看,济北在小沛以北近400里之远,夏侯惇攻高顺失利,就一下退到如此之远,很不合理,完全不可能。[6]
这表明作者完全不了解济北的地理位置,他认为济北就在小沛附近,因此发生如此明显的地理错误。
(4)磐河与界桥关系错误
《三国演义》中《赵子龙磐河大战》中描述了袁绍与公孙瓒在磐河,以及磐河上的界桥大战。这一段故事基本来源于《三国志》的《袁绍传》和《公孙瓒传》。按照史书描述,公孙瓒之弟公孙越战死,公孙瓒移怨于袁绍,因此出军屯磐河。袁绍遂出兵攻公孙瓒,双方大战于界桥,公孙瓒大败。
磐河发源于今山东平原,从西南流向东北,流经乐陵入渤海。磐河的流域基本在今山东境内,而界桥在磐河的西偏南约300里,在今河北境内。界桥决不在磐河之上,而是在清河之上。[7]
无论《三国志》还是《后汉书》都没有明确说明界桥和磐河的关系,没有说明界桥是否就在磐河之上。按照历史,公孙瓒是先屯兵在磐河,然后与袁绍大战于界桥。
按照《三国志》的描述,公孙瓒是先屯军磐河,然后袁绍出兵攻公孙瓒,双方大战于界桥。而按照《三国演义》的描述,界桥是在磐河之上,双方是在界桥大战。罗贯中发生这个错误的原因可能是他没有仔细阅读《三国志》,又不了解当地的地理,所以想当然地认为,“桥”就应该在“河”上。因此就认为,界桥就在磐河之上。这里,罗贯中在山东境内又犯了一个地理错误。

山东的地理错误与罗贯中籍贯的东原(东平)说

综合以上《三国演义》发生在山东地理错误的地点,除界桥在河北之外,其他地点:泰山、沂都、碣石、浚山、琅琊、济北、磐河,都集中在今山东的北部和东部,而且与罗贯中的籍贯东平不远[8]。这些错误如此集中,说明这些错误决不是巧合。由此可以认为:罗贯中对山东这一带的地理肯定不熟悉,如果罗贯中是东原(即东平)人,他不应该产生如此之多的地理错误。因此,有理由怀疑罗贯中是东原(东平)人的观点。
可能还有人会有不同意见,对于《三国演义》在山东诸多的地理错误,有人提出另外一种解释,这种观点认为:罗贯中确实是东平人,但由于他长期生活于江浙一带,但对山东的地理完全不熟悉,因此才产生了这一系列地理错误。但笔者认为这种可能性是很小的。古人对祖籍都很重视,如果罗贯中确实是东原(山东东平)人,但他又没有去过山东,那他确实可能不了解沂都、碣石、浚山、琅琊、济北、磐河。但他作为创作出《三国演义》这样出色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竟然不了解泰山这样的名山的位置,这种解释很难另人信服。


江浙皖的地理错误与罗贯中籍贯的浙江钱塘说

另外,还有人认为罗贯中是浙江人。如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称“钱塘罗贯中”,傅惜华《明代杂剧全目》称“罗本,字贯中,……浙江钱塘人,或云越人”,郎瑛《七修类稿》称“杭人罗本贯中”。另外,还有人根据《门人祭宝峰先生文》,认为罗贯中是浙江慈溪人。
分析《三国演义》对江苏、浙江发生事件的描写,如孙策下江东等,在江苏、浙江几乎没有大错误。由此判断,罗贯中对于江苏、浙江可能比较熟悉,这也恰恰也符合罗贯中是浙江人的论点,或支持他曾长期生活在浙江、江苏的说法。


12下一页
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3037446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4-4-20 07:49 , Processed in 0.12219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