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三国艺苑 首页 原创 谈史 查看内容

大魏贤守惠令传

2016-1-10 17:25| 发布者: 三国艺苑| 查看: 1158| 评论: 0|原作者: 小关平

摘要: 汉魏时期,天下大乱,凡人能存者十独一二。战争四方起,硝烟九州燃。如此动乱时期,英雄豪杰、骏马雕弓,沙场上刀剑相拼、生死较量;谋臣智士、羽扇纶巾,行营中运筹帷幄、尔虞我诈。成就了一批批威武的豪杰义士,勾 ...

汉魏时期,天下大乱,凡人能存者十独一二。战争四方起,硝烟九州燃。
如此动乱时期,英雄豪杰、骏马雕弓,沙场上刀剑相拼、生死较量;谋臣智士、羽扇纶巾,行营中运筹帷幄、尔虞我诈。成就了一批批威武的豪杰义士,勾勒出一件件感人的英雄事迹。故事里旋音转动、瞬息万变,枭雄霸业活跃于青史之中。
向者,若从宇宙中看地球,碧蓝大海岸边,独中华江山、三国时代英豪倍出、文武齐全:魏武挥鞭、霸王立业、卧龙三分、赤壁绝焰;再看那青龙刀威震天宇,丈八矛轰动地心,一张张可爱熟悉的脸孔围绕大家。此时,撇去他们鲜活的面容、矫健的身姿,且看放大亿倍的地球:能看到什么?我眼里的只有白骨、灰烟、乱刀下的腐肉、饥荒中的饿殍,英雄们用一个个真实的人类、脆弱的生命盖起了自己崇高无上的宝塔,后人记住了他们的一切。
而百姓们呢,只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平凡的过着一天又一天,心平气和地等待着刀光血影出现在自己的面前,性命不再属于自己,而只在于那些手持利刃的将士毫无怜悯的一挥间。
幸得上苍有眼,天降十数位怜民悯众的贤守惠令于大魏中华广袤的原野上如雨萌生,获尽乱世中唯有的利益于民,造就了一场场撒播收割的动人景象。天怜百姓人亦怜,他们的到来,无数人生命得救,天下间万物重生。没有了他们,国家将不复为国家,人类也就沦为原始社会中的弱肉强食。
刘馥、司马朗、梁习、张既、温恢、贾逵、任峻、苏则、杜畿、郑浑、仓慈。这些生疏而又蹩口的名讳中,透出的只有一点点微弱的光芒,虽然力量有限——但我想,黑暗的世界中也只有亮了一县,才可以亮一郡;亮了一郡,才可以亮一州;亮了一州,才可光耀天下。
现代人在敬仰张文远威震逍遥、甘兴霸百人劫营、关云长水淹七军的同时,希望也会有人默念几声他们的名字,这些是我想看到的。 刘馥
刘馥造就了合肥城。大家通晓:三国时期合肥乃魏吴两国必争的军事要地,而在刘馥出任扬州刺史之前,那里却是一片废墟。江淮之间从董卓之乱开始就残旧不堪,经过袁术及地方小势力和贼寇的细心洗礼,合肥越发成为了苍蝇不敢逗留之所。
官渡之战后,刘馥被曹公委任扬州刺史,单马造合肥空城。
中国自古便是人口大国,兽能踏足地,处处皆有人。合肥城内所余不迁之民,得遇刘馥刘元颖后,生活大为不同。刘馥建立州治,恩化大行,百姓喜悦。史料记载越江跨湖奔合肥而去的可以万计。刘馥不忘培育人才、发展教育,这在汉末是不寻常见的。《三国志》上吕蒙、王平这样的“文盲”,在民间多不胜数,占人口总数多之又多。刘馥建立了一个新的环境、新的教育机构,对这些没有文化的人来说就是开赐天恩。宋代以前文武不分工,文人可上疆场,武人常念诗书,如此一来,这些学校里成长出的人才们又可以上马参军,为国效力,不仅增加了文化知识分子,还扩充了国力和军力,不光百姓们高兴,曹操张辽满宠等后来经常在合肥战场上厮杀的军官们也应当高兴,因为一群准军锋诞生。
枣祗、韩浩的屯田建议实行后,天下但凡所属曹操势力下的州县,理应都效法屯田。但官渡之战后,北方空虚成病,曹操花了几年扫灭乌桓和袁家余党,战争使民生恶化、稻田毁灭。田地破坏后,百姓依旧如董卓李郭时期一样,饿死者无数。刘馥广行屯田,在城南兴建了很多人工水灌稻,不仅解决了贫饿问题,还使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史称“官民有畜”,这个成绩成为大魏政绩上的光辉一页。
除了民政农业等业务外,刘馥大量巩固合肥城的牢稳,作为以后的抗战之用。大家觉得刘馥这么做是主要动向是什么呢?是他有战略头脑,知道合肥不久就为兵家要地?还是他富庶一方,可以发展更高更好的产业和设备,所以扩充自己的建设?其实都不是。他的目的是:即使合肥有战乱,有了这些守备,百姓能更安稳,城池会更牢固,不会因为战火而波及到这里本来安居乐业的臣民。
事实证明:孙权出兵11次于合肥,没有一次是大获全胜而终的。而刘馥去世后合肥仍固若金汤的原因也正是当年的这番苦心。
刘馥惜百姓,百姓爱刘馥,士民同出力,不怕南夷贼。
刘馥的一些经济建设到了后世依然受用,而这座历史古城也无声无息地传流至今。笔者正是合肥人,想起三国时期合肥兴盛时的片断,便心旷神怡、心神澎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这句话永远受用。

司马朗
司马懿之兄。
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三人都是魏晋时期优秀的军事奇才,同时,在内政上也是一把手。在“三马同槽”之前,司马朗同样是国中优秀的内政人才。
和荀郁、贾诩等谋士相同的是,司马朗在野之时也告知父老乡亲躲避贼乱,他们年轻之时不仅心系霸业,也身体力行地助农辅民;包括汉相诸葛孔明,年轻时也是村夫:知得苦中苦,才为人上人。刘玄德织履为生,日来夜往的都是疾苦之民,他见识到了民之所需,才能在以后的立业之中还需于民。贵族子弟如袁本初、袁公路兄弟,就恰恰缺乏这个体验,以至后来的挥霍颓废,乃至衰败灭亡,都和群众基础离不开边。
话说远了。来看司马朗投奔曹公后的表现:在堂阳,史书曰:“其治务宽惠,不行鞭杖,而民不犯禁。”和当年的刘虞一样,司马朗的行政手法也是宽以济人的。民不犯禁便是那些心地善良、知恩图报的老百姓给司马太守的回赠。古时候,特别是西汉中年以前,动不动就会因为一些小错,人就被煮了。这种现象于秦时为最。相比之下,现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废除死刑真是莫大的讽刺。司马朗待民宽柔,效果会有两种:一则乱,二则定。结果为后者,不枉百姓对其爱戴有加。
司马朗还恢复田地的种植,改私田为公田,和刘馥的家家有畜的景象不太一样。司马朗所治之地,人民节俭自制,都能安守本分,吃住全是公有制。此等先进的社会经济制度却在他之后失传,可惜。
司马朗自己也躬自领头,锻炼艰苦朴素的生活,让人敬佩。可惜司马伯达年未五旬,便死于军旅。就连身亡也是因为军中大疫,他因为担心士卒健康而被传染致死的。同是兄弟,似乎司马朗比其弟宣王品质高尚得多。

梁习
在我介绍的这些贤守惠令里,有几位是历经几城守任治理的。在他们所辖的各个地方,都取得了好的名声和表现。
其中一人叫梁习。曾在陈郡、漳、乘氏、海西、下邳几地为官,职位有所不同,但都获取了不错的好名声。在这些地方,百姓积蓄增多,人口蔓延,给国家带来了新生命。不用说,在东汉末年,土地上最需要的就是田地,那个人吃人的社会,只有粮食充足才能生活下去。那么多的田地,为什么所产粮食却不够人吃呢?中国土地养不起中国人吗?答案很简单,因为打仗,因为军队,因为粮饷。老百姓辛苦打割下来的谷子、稻子,还没握热乎呢,就被军队强行夺去,以供军需,这样便大大破坏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
梁习不怕罗嗦,时常劝植农桑,以身作则,耕地于野。他声告百姓:在乱世,想活下去,不能靠幻想和等待,不能靠皇帝和地主,不能靠神灵和苍天,只能靠自己的双手去劳作,去丰衣足食。
梁习不仅运用好自己勤劳的双手,还充分运用了自己聪明的大脑。他上表封任了两个屯田都尉,领着门客在路旁种菜种饭,不仅给人提供了方便,还使西北的牛马之类有余草为食,这便是一个小的生态平衡观念:牛马吃人种的草,人用马、人吃牛,牛粪也能当肥料,这样一来,军队的马匹也更强壮了,人民的食物也逐渐丰盛。所政之地风调雨顺。
梁习主要活动的州域,是并州一带。三国志有载:“其政治常为天下最”。常就是曾经的意思。看来梁习能力不小。我所写的很多人都并有军事能力的,但此处只说内政,故而不提。

张既
再说说另一位军政全才:张既。此人军事水平高过梁习等人,在演义中打马超那回也曾说到。
张既是个美少年出身,年轻时当过新丰令,“治为三辅第一”。三辅便是雍州的京兆、冯翊、扶风。他的治理能成为三辅第一,和梁习一样,也是奇才。
后来张既因为不少作战用谋等表现,当上雍州太守,也算是光宗耀祖、衣锦还乡了——张既正是三辅冯翊人。当时处在刘备和曹操抢夺汉中占有权的激烈斗争之中,魏国大将夏侯渊、曹洪、张合都全力以赴地抗敌作战,而后方就乱成一团了。史称陇西、天水、南安三地百姓暴动。三国时期,以西凉、南越、南蛮三个少数民族聚集地最容易出现变动,而西凉的乱事是最早的,也是最漫长的。从当年的边章、韩遂,到后来的马腾、马超以及氐王某某、羌王某某等,都是使民作动的头号人物。民族关系复杂微妙的凉汉人民往往就因为风吹草动而手舞足蹈、相互起哄。比较让人熟悉的就是诸葛亮取天水时,民各涌动、响应孔明,最后还使大魏丢了姜伯约,此是后话。
正当刘备、法正、黄忠大举杀向汉中之时,正当三郡百姓内乱不止之时,正当曹操心力交瘁,一面安抚夏侯渊、一面担心百姓造反之时,张既出现了。他一道指令下去:让三地军吏放假,帮助百姓盖房子、造水坝。这其实是个大胆而危险的决策,也是个巧妙的决策。军吏不执行公务,而去帮百姓做农事,表面上确实是浪费了军力,减弱了守备,其实这却是稳定人心的唯一之计。结果,百姓一往如常了——这个“常”当然指的是变乱以前。
张既坐守雍州十多年,政绩斐然,皇上亲自诏书奖励,褒奖其使羌民归心之功。这是他理所应得的。

温恢
温恢,也是历经几个郡县的治理的人,不过不在西边,而在东边。他曾为廪丘长,鄢陵、广川令,彭城、鲁相,史载“所在见称”。同时,他也是个会种田、也会打仗的人。曹操曾多次嘱咐张辽乐进,在守合肥时要经常虚心请教温恢一些地理、军政上的事情,后来张辽出奇兵、以少胜多败孙仲谋十万大军,也如温恢所策。这里主要说内政事迹,因为此人早逝,而又无特殊事件证明其惠民之才,所以就添加一下军事为乐。
在他的悼词中,明确地说着:“恢有柱石之质,服事先帝,功勤明著。及为朕执事,忠于王室,故授之以万里之任,任之以一方之事。如何不遂,吾其愍之!”多么好的一个人!

贾逵
此人大家应该了解一点,演义里,他曾在石亭之战看破了周鲂的诈降计。他的孙女也就是历史上其毒其恶的著名丑女皇后贾南风。
言归正传。贾逵也是小官吏出道的,比以上那些人不幸运些:因为他首次出任的小城池绛邑,刚上任就被反贼郭援强攻。幸亏贾逵为人有智略和将帅才能,坚守城池,短时间内人民免遭战火。不久,由于郭援勾结匈奴人合力攻城,贾逵独木难支,城破了。在这里,还有一个很感人的故事:贾逵破城之时,城内无数乡民父老接连成队,请求郭援别杀贾逵。郭援也不是没脑子的,心想自己赢得民心的时候到了,于是给贾逵一个机会,让他投降。贾逵一动不动,坚守于自己原先的岗位,毫无畏惧,面不改色。郭援一下子丢了大面子——难道让我这个胜利者去请你这个败军之将?——于是派人把贾逵抓来,让他跪下叩头。贾逵大骂一句:“安有国家长吏为贼叩头!”果然有骨气,我也是摘抄贾逵原话。郭援忍无可忍,二话不说,命人杀他。百姓们此时一同哭了起来,纷纷说:“如果贾逵死了,我们也都不活了!”以此威胁郭援。最后郭援不敢造次、惹下恶名,于是贾逵获救。他这个气节,和高顺、庞德、张任异曲同工;他之得人心,和刘备、诸葛诞也差不多了。那些百姓知恩图报,都是大魏好子民,都是中华好儿女,都是炎黄好子孙!
贾逵为人刚毅,做事一丝不苟,有法度,有魄力,有点象汉武帝年轻时候。曹丕称帝后,北方不稳,五都之一的邺城有许多违法乱纪之民,贾逵被调去那里安民,结果不用说,涛声依旧了!
不久,贾逵转任豫州刺史,管理南民。这人南腔北调都精通啊!贾逵在外,是曹休的好帮手,造船练兵,讲智谋、论天下,是吴国北伐的一个人工屏障。当时他和满宠都是吴国人害怕的对象,虽然无张文远那么让吴人恐惧,但也起到点惊诧作用。
对内,贾逵不仅懂农业治理,还兴修了水利工程。可能是地出南方的关系,那里用水比用马要多得多。贾逵开发了一个有名有姓的渠道,就叫贾侯渠,挖了二百余里,又开山、又绕水的,沟通了南北商业的交流与对抗。虽然没京杭运河那么雄伟蜿蜒,但也是北方人行舟弄水的创举之一,值得记住。

任峻
任峻、枣祗、韩浩,是东汉末年屯田制的创始人。
其中枣祗、韩浩是提议者,任峻是主要实行者,三人都有莫大贡献。枣祗、韩浩,乃至韩浩的上司夏侯元让,都是不错的内政能手,因为枣、韩二人都没在《志》中立传,而夏侯敦又份属武将,所以这里就先不说他们三人了。
任峻是曹操妹夫,和曹子孝一样,都是领亲族子弟一起来投奔曹操的,按现在话说就是曹氏公司的大股东。在人咬人、鬼吃鬼的李郭之乱时,曹操一方面挟天子以令诸侯,一方面在考虑用什么来养天子?皇上都住破草屯子了,大家设想一下,当时还有什么能够充饥的呢?不会有人想到让典韦、许褚、曹彰三人分别去山里打老虎、牛、熊来吃吧?所以,这时,枣祗等人的绝妙建议就出来了。这里略去他们的金口玉言,就说说任峻的粗手大脚吧。
史称“募百姓屯田于许下,得谷百万斛,郡国列置田官”。这句话在原先版本的《三国志》里都找不到,必须是最新修订的书里才有。
陈寿有一句惜墨良言:“军国之饶,起于枣祗而成于峻。”可见其重要性。
大家都知道,国家想要军事胜利,必须先要政治稳定,而政治稳定的前提就是经济繁荣。魏国乃至大部分中原地区都普及实行了屯田之制,国家富饶起来了,于是吕布、袁术、袁绍、韩遂、张鲁等接连剿灭,也正是因为有这么一个因果轮回。所以,蜀之诸葛亮、吴之张顾诸陆步等,都是很重要的。

苏则
苏则这人我也不是太熟悉。此人是曹操攻打阳平关时遇到的,然后让他帮忙当军队向导。汉中太守张天师投降后,苏则当上了金城太守。这地方也是个饥荒重灾区,和刘馥去合肥之前的所谓合肥城一样破旧不堪。几月后,再去那里一看呢,简直就是伊拉克变成旧金山一样了,面貌全变了、人民集中了、土地开辟了、学校建成了、牛羊增长了、粮食累积了、法律生效了、今年丰收了!苏则把自己“导游”和“教育局长”的工作一扔,开始当起了农民,亲自带百姓们种地播种,等待来年再丰收!当时,金黄色的稻谷哗哗直落满天飞,就象金星撞了地球一样!从此以后,魏国西南地区开始了和中原一样的农业形态,人们也不趋向于往大城市跑了,就象深圳崛起后、去上海的人逐渐少了一样!
苏则这次西部大开发,不仅在内部把百姓安置得服服帖帖,还和羌民有不少商贸交易,看来大魏对外进出口发展得很不错。相比清朝的闭关锁国,大魏高其一筹,外交上四通八达多了。苏则后来还劝曹丕西通酒泉、张掖等国,一视同仁、平行发展,在外交上也是很有仁心慧眼的。

杜畿
此人名号虽然难读,但影响力和当时的名气可不小,被荀文若视为奇才,说他文能安邦、武能定国。事实证明:一向看人很准的文若先生这次也没看错人,杜畿确实在文若的推荐下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曹操曾向荀彧请教安定河东的方法,荀彧说“今有萧何,为何不用?”这里说的“萧何”便是杜畿。后来,中原所有郡县里,杜畿所治理的河东最先安定,休养生息时间最短,而且为曹操省下了不少财力物力。杜畿遵从萧何的思想,实行无为而治,其道义法度都很轻,民有犯罪的,经过杜畿细心指导说教后也都改过自新,比看守所、公安局还管用,当时汉中师君张鲁的管教方法表面上也很象无为而治,实际上却偏袒了罪恶的根源和本质,和杜畿的方法大有不同。
杜畿安抚百姓时,并不是同等而治,他选其村落中的孝子贤孙、贞妇烈女、善民顺党,优先对待,更免去他们的一些徭役赋税,以作奖励,这下使人民的从善积极性加大了,虽然“目的”有点“市侩”,但效果是起到了的。一时间,马牛羊、鸡鸭鱼、猫狗猪,都四野可见。农业、畜牧业都有所提高。百姓乐于种地,把种地当作一天之乐,把收割当作一年之快。最难得的是,杜畿开设学堂、学宫,亲自教导人们四书五经、礼、易、乐、春秋等圣贤之书。他实行道家无为政治,却一手又传授儒家忠君爱国思想,这是古代多教义融合的好表现。另外,杜畿还开设锻炼身体武艺的武场,让大家伙头脑灵活之余,还要四肢发达。几年下来,河东简直就是清华、北大。
“畿在河东十六年,常为天下最。”和梁习一样,其政治也一度成为天下第一。此等业绩,是魏国内政史上的奇葩。
杜畿一生为国为民,最后在造船时死于风浪之中,为其默哀……后来他的孙子杜预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儒将,后代还有诗圣杜甫,真鼎盛家族也!

郑浑
此人比较搞笑,也有一个与众不同之处,就是在所辖之地倡导计划生育。看上去好像很荒诞,其实道理意味深长。
当时,不是大户之人,都很难养活所生的众多子女,抛子弃女而活命者不计其数。再加上死亡率太高,所以很多婴儿仍在襁褓中时就被父母不得已而遗弃。三国里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夏侯渊为了养活亡弟的女儿就扔了自己的亲生儿子;刘备为了荆州百姓舍弃了两个女儿和阿斗。这些大公无私的例子都很让人感动,却也痛入心扉,确实,生而不养,太残忍了,还不如少生!
郑浑限定了每户产子量,并根据不同富裕程度作不同的标准,使家家孩儿有衣穿、户户童子不愁食。
起初,人们不服郑浑的管制,不让生孩子他们偏生,有的偷偷摸摸就抱了一窝。但他们发现服从管教的家庭得到了应有的好处之后,才知道自己错了,于是虚心改教。这些都是郑浑的方案成功的表现。
郑浑比较怪,他让人们少打猎捕鱼,多种植养桑、开垦荒地,也就是多多利用未开发资源,好好保护已开发资源。他的一系列不同于人的治理手段都是很有个性的。
郑浑在任期间,率领所治百姓干了不少捕贼拿赃的大案子,也受到国家称誉,最后连换几任,成为京兆尹。
于是,京中一带,民生又活跃起来了。在曹操兵发汉中、与刘备作最后一次对决的时候,郑浑在后方督粮,速度犹如神州六号,非常之快,让曹操、曹洪、张合等都惊异万分。后又专心为民,防止水灾发生,建造了享誉一时的“郑陂”。
京兆从此成为一片绿色花园之都:
四面皆环树,五谷在中央。村落井有致,郑陂夜临江。
家家无贫子,年年有余粮。农畜两不误,民富国才强。

仓慈
此人所治之地最靠西边,乃是敦煌。
此乃中国最西,民少人烟薄。那里和中原的经济矛盾不同。中原是生产资料和生产力的矛盾,而西边主要存在分配不均的问题。当时,西方豪强如董卓、韩遂等,都靠声望据有地盘,起初还服朝廷管制,时间长了,加上西方少数民族的滋扰过重,使得这些豪强地主开始过分重视自己的权力,所以越加巩固自己的势力,最后贫富分化就形成了。仓慈升任后,约束这些旧族阶级,随口割赋,使这个矛盾开始缓和,直至平等。
治理西方需要有一定耐心和勇气,因为当地人民发起暴动非常频繁,前面也介绍过了,总之就是一个“乱”字。
仓慈不用酷法,也不姑息养奸,他亲自审理、过问,一个人兼任了检控官和审判长。有人不服时,仓慈总是亲自去解说、安抚,阐述道理,而他面临的对象大多都是八尺西凉汉子,也就等于一个人应付几个华雄、庞德、马超,看来压力不小。最后,百姓还是服了,真心服他了,不仅称其德惠,还待之如亲人,原来不协调的气氛就此烟消云散,成为祥和的西域风情。

结束语:
写了这么多,想说明什么呢?我不是什么农业爱好分子,也不是想从政、想当官,更不是三国研究学者,我只是觉得在三国乱世居然还有这么多利国利民的好人好官,心里无限的激动和感慨。我若是三国时代的普通百姓,我也希望生活在他们所治的安定之处,而不是兵荒马乱的两军阵前。因为三国的精彩是战争,是智谋,是英雄;所以掩盖了这些默默无闻的幕后工作者的善良之心。我只希望,能够做个美梦,回到三国时代,回到这些贤守惠令的土地之中:那里有一望无际的田野,那里有清澈明亮的小溪,那里有淳朴善良的人民……


本文章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网站观点。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3037446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4-5-6 15:39 , Processed in 0.14076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