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明
·
—
_
_
_
关于三曹的评价问题
中国文学史上的建安时代
,
诗文 腾踊
,
俊 才云蒸
。
三曹
“纵髻
以骋节
”,
七子
“望路
而争驱
”,
三曹是 那个
“彬彬之盛”
局 面的领
导者和开创者
,
七子及其余大抵是在 三曹体
貌英逸
、
礼遇网罗的人才政策下风 云奔凑
,
归命委质
,
才得以洒笔和墨
,
并驰文路
。
三
曹开创了一个
“
崇文之盛世
”,
七子 们才欣逢
“招 才之嘉
会
”
。
那么
,
三 曹—曹 操
、
曹
巫
、
曹植有 没有个主次高下之分?他 们对建
安的文学繁荣贡献孰大
?
他们各自的文学 的
审美评 价如何
?
比较 的结论又 如何?沈约圆
圈并说
:“至 于建安,
曹 氏基命
,
二祖陈思
,
成蓄盛藻
”。
刘腮 也只是笼统地说
:“魏
之三
祖
,
气爽才 丽
。”
不加轩较
。
三 人分论 时
,
则说
:“魏武
以相 王之 尊
,
雅爱诗章
,
文帝以
副君之贡
,
妙 善 词赋
,
陈思以公子之豪
,
下
笔琳榔
。”
依人伦 次序排列
,
看 不 出评 价上
的主次高下
。
钟嵘 在总论建安时也是
“
曹公
父子
”
、
“
平原兄弟
”
一并论 列
,
但他的以五
言诗创作 成绩为品评标准的
《诗品》则分 里
曹植
、
曹不
、
曹操 为上
、
中
、
下三 品
,
并且
把曹植抬 到
“人伦
之有周孔
,
鳞羽之有龙 凤
”
的地位
,
成为后世 首尊曹植的滥脑
。
这 是在
评价间题上有影响的批评家最早形成 的主观
意见
。
但这个意见并未说服后世所有的批评
家与鉴赏家
,
自然也没有说服我们当今的文
学史研究家
。
近 几十年来 的建安文学讨 论和
争论大都围绕着三曹的评价
:
理论见 解
、
审
美倾向
、
才性气 体
、
风骨辞 色
、
文体风格与
形式 创新
、
诗 赋文质与词情枯润
,
等 等
,
不
一而足
。
由于三曹在文学上 的领导 地位与他
们的政治地位紧密相关
,
他 们身份上的政治
性质与文学上的政治动机 便显得十 分敏感
,
因而文学评价 的争论又往往转到政治评价的
争论
:
曹操的政 治功过
、
翻案问题
、
立嗣 间
题
、
人才政策
、
文治政教 原则
、
曹王
、
曹植
政治能力的推测与评估等等
。
由 于文化 政
治
、
认识体系
、
历史训练
、
美学观念甚至人
文地理的各种不同因素
,
争 论热烈而绵长
,
文章如 山
。
笔 者这里只想从建安时代文学风
貌与政治演变的大背景下谈 谈三曹的评价 问
题
,
本意绝 不在争论三 曹的短长
,
更 不想拿
出自照隅隙的结论
。
这 个问题 由于 自身特 定
的历史因素和政治人文 性质
,
故本文内容约
束在文学 与政治两端之 内
。
是非曲直
,
听候
大方之家的评判
。
一政治上
、
文学上的曹操
历史上的曹操其实在各种历史典籍里面
目还是相 当清晰的
,
王沈《魏书》
、
鱼豢《魏
略》
、
陈寿《三国志
。
魏志》的记载大多可信
。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