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政管理 1999 年第 10 期
ZHONGGUOXINGZHENGGUANL IZHONGGUOXINGZHENGGUANL IZHONGGUOXINGZHENGGUANLIZHONGGUOXINGZHENGGUANLIZHONGGUOXINGZHE NGGUANL IZHONGGUOXINGZHENGGUANL IZHONGG
本 事 强 不 过 “ 人 事 ”
宜 勤
社会上的不公平竞争首先表现在人才竞争上。
政府部门选拔工作人员, 一般由用人单位提出人
选, 组织人事部门参与考核。但现实中存在着拉关系、
递条子、 托人情、 走后门现象, 搞得组织部门、 用人单位
无法正常工作, 更无法保证用人质量。 其结果是不凭能
力凭关系, 不看本人看后台。“ 公平竞争, 择优录用” 成
了一句空话。有本事的人面对着想进去一展身手的单
位, 只能长叹“ 有心报国, 无法入门” 而“ 长使英雄泪沾
襟” 。
社会上一句评价干部选择制度的流行话——“ 由
少数人选人, 在少数人中选人” 。可谓一语中的地挖出
了“ 本事强不过人事” 的根子。一些地方和单位把选择
干部的权力集中在少数人甚至一个人手里, 把领导集
体的多数人和多数干部群众排斥在外; 把选择干部的
对象局限在一个很小的圈子里, 大量优秀人才被排斥
在事业之外。这就决定了“ 由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人”
的选择制度, 其直接效果是不能保证人才的充分流入,
也难以避免非人才的大量流入。 有一段时期, 领导干部
都津津乐道“ 伯乐相马经” , 以伯乐自居。实际上, 居于
少数人的领域, 很多时候用传统的“ 相马” 方法, 对人的
了解凭感觉, 靠“ 直观” , 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 缺少民
意的科学分析, 因而使选人用人缺少真实的群众基础,
有很大的盲目性。同时, 也产生出许多任人唯亲的现
象。 拉关系, 走后门者有之, 行贿受贿者有之。 那些蝇营
狗苟、 拉帮结派、 攀龙附凤者对“ 本事” 不屑一顾, 乃至
没有那份心思去操练本事, 而费尽心机去纺织“ 人事”
(关系) 。 因为“ 本事” 与取得的“ 效益” 已不成比例, 乃至
不成正比了, 而“ 人事” 与“ 效益” 则是成正比乃至成几
何级数的正比。 热衷于、 熟稔于“ 人事” 的“ 能人” 得到了
各种好处, 如官位的晋升、 利益的获得; 而一些不热衷、
或不擅长钻营“ 人事” 的人, 一些一门心思干点事, 增长
点“ 本事” 的人反而得不到各种好处, 且时时处处呕气。
长此以往, 遂形成风气, 形成时尚, 使长于“ 人事” 者众
或热衷于“ 人事” 者趋之若鹜; 使长于“ 本事” 者、 实心实
意干点事的人灰心丧气, 且日益减少。
靠“ 人事” 竞争是一种不公平竞争, 这种不公平竞
争带来的恶果, 不仅于政治风气、 社会风气有极大的危
害, 如果一个社会里靠“ 人事” 挤入领导岗位的人多了,
说不定支撑社会这座大厦的梁柱也会垮掉的。
这决非危言耸听!
在中国历史上“ 法治” 与“ 人治” 始终是一对矛盾。
同是出于维护封建政权, 儒家系统强调的是人治, 法家
系统强调的是法治。所谓人治, 并不是不讲原则, 儒家
所主张的“ 道” , 就是他们所理想的社会原则, 《 论语》 中
提出“ 守死善道” , 荀子则明确地说过“ 从道不从君” “ 从
道不从父” 。但他们立足于宗法血缘关系, 又主张“ 尊
尊 ” “ 亲亲” , 所谓“ 尊尊” “ 亲亲” 就是讲“ 情” 。所以当
“ 情” 与“ 法” 相冲突的时候, 他们就只有让“ 法” 屈从于
“ 情” , 孔子就明确地主张“ 父为子隐, 子为父隐。 ” 所谓
“ 隐” , 就是包庇。 因此, 在整个封建时代, 殉情枉法是自
然而普遍的现象。所谓“ 法治” , 核心的特点就是排斥
“ 情” 的干扰作用, 在中国古代的法家是如此主张, 古希
腊的亚里斯多德也曾极其明确地强调: 法律“ 是全没有
感情的” (《 政治学》 ) 。但是完全地抛弃“ 情” , 又是违背
人类天性的, 所以在中国古代的舆论上, 法家并不怎么
受欢迎, 连司马迁也批评他们“ 刻薄寡恩” 。
诸葛亮的特点, 恰恰是做到了既严于法, 又重于
情。这方面对马谡的处理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据《 三
国志》 及裴松之注, 诸葛亮与马谡有亲密的关系, 在平
定南部的少数民族时, 马谡还曾提出过极有益的建议,
而因街亭的失责, 诸葛亮坚决地依法将其处死;另一方
面, 在他死后, 诸葛亮又“ 亲自临祭, 待其遗孤若平生” ,
以至于使“ 十万之众为之垂涕” 。再从诸葛亮整个政治
上看, 他在蜀国以“ 立法施度” 、 “ 科教严明” 著称, 所谓
“ 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 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服罪输
情者虽重必释, 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 。 他的这种做法,
得到百姓的拥戴, 据陈寿说, 亮死后, “ 黎庶追思, 以为
口实。至今梁、 益之民, 咨述亮者, 言犹在耳, 虽《 甘棠》
之咏召公, 郑人之歌子产, 无以远譬也。 ” 何以会如此
呢? 陈寿总结说: “ 刑政虽峻而无怨者, 以其用心平而劝
戒明也。 ” 又引孟子的话说:“ 以逸道使民, 虽劳不怨;以
生道杀人, 虽死不忿。 ” 所谓“ 用心平” 也即“ 开诚心, 布
公道” , 就是清楚地表明严格的执法, 是出于国家的利
益, 而非出于私心私利。 所谓“ 劝戒明” 、 “ 以逸道使民” 、
“ 以生道杀人” , 就是对被处罚者来说, 也使他能清楚地
明白, 严格地执法, 是从根本上对他的关爱和维护。诸
葛亮的这个特点, 对我们当代的管理工作者来说, 有深
刻的借鉴意义。 正象我们当前强调以法治国一样, 我们
各个方面的管理工作必须依靠严格的规章制度。没有
规章制度不行, 有了规章制度不严格地执行也不行, 还
要加上一条, 只强调严格地执行, 没有对职工的教育和
关心也不行。我们是否可以以诸葛亮的“ 法” 与“ 情” 的
完善结合为鉴戒, 在严格管理的同时, 又加强对职工的
教育与关爱, 使他们感到自己的管理者, 既铁面无私,
又温如春日, 因而既能兢兢业业地工作, 又如能春风般
地心情舒畅?(作者单位: 山东曲阜师范学院)
诸 葛 亮 的 “ 法 ” 与 “ 情 ”
江守星
44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