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
江东三杰
”
的描写
看《 三 国演义 》的艺术构思
丘振声
刘名涛
“江东三杰”
,
即周瑜
、
鲁肃
、
孙权
,
历史上实有其人
。
不过
,
他们到了《三国演义》
里
,
却被改形换貌
,
有的甚 至面目全非
,
与历史上其人几乎$ l I若两人
。
他们的言谈举止
,
当
然有不少是作者从别处移植而来
,
或者虚构出来的
。
这种现象
,
在 文学创作上 是 允许的
。
但
是
,
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为什么有些情节来自史实
,
有的却又非虚构不可?这就大
有研究的必要
。
例如周瑜
,
《三 国志》本传载
:
周瑜年少有为
,
开始事袁术
,
看到袁术成不了大事
,
便
毅然投奔孙策
,
被授建威中郎将
,
功勋卓著
。
“
瑜时年二十四
,
吴中皆呼为周郎
。
”
孙权执
政时
,
拜为偏将军
,
领南郡太守
。
周瑜为人热情
,
“性度恢
廓
,
大率为得人
,
惟与 程普 不
睦
。
”
与程普不和
,
责任在程普
。
袭注引《江表传》云
:“
普颇以年长
,
数陵侮瑜
。
瑜拆节
容下
,
终不与校(计较)
。
普后自敬服而亲重之
,
乃告人日
:‘与周公瑾交,
若饮醉醉
,
不
觉自醉
。
’
时人以其谦让服人如此
。
”
由于周瑜的宽洪大度
,
不计较程普搞的那些
“
陵侮
”
的小动作
,
最后使程普口服心服
。
同注引载
:
刘备第一次见到周瑜
,
赞叹不已
,
他 对 孙 权
说
:
“公瑾文武筹略,
万人之英
,
顾其气量广大
,
恐不久为人臣耳
。
”
这可能是刘备别有用
心
,
想挑起孙权对周瑜的疑忌
。
但周瑜为
“万人之英”
,
“
气量广大
”
,
却是尽人皆知的事
实
。
到了《三国演义》里
,
周瑜却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
他气量狭窄
,
妒才忌能
,
不顾大局
,
千方百计地要剪除比自己高明 的诸葛亮
,
甚至不择手段
,
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
他机关算尽
,、
最后却被活活气死
,
落得个
“
聪明反被聪明误
”
的悲剧下场
。
每肃
,
也是东吴集团的一个能人
。
他出身乡间地主
,
“家富于财”
,
但他
“
性好施与
”,
“
大散财货
,
_
攘卖田地
,
以帐穷弊结士为务
,
甚得乡邑欢心
。
”
(《三 国志》本传)在乡间
颇有威望
。
袁术闻其名
,
拟任命他为东城长
。
他也象周瑜一样
,
“
见术无纲纪
,
不 足以立
事
”
,
便携家带小投奔周瑜
,
与周瑜一 见如故
。
裴注引《吴书》云
:“
肃体貌魁奇
,
少有壮
节
,
好 为奇计
。
天下将乱
,
乃学击剑骑射
,
招聚少年
,
给其衣食
,
往来南山中射猎
,
阳相部
勒
,
讲武习兵
。
”
鲁肃对当时
“
山雨欲来风满楼
”
的局势
,
有着清醒的认识
,
并积极进行应
变的准备
。
当他被引荐给孙权时
,
与孙权
“
合榻对饮
”
,
纵谈天下风云变幻之势
,
以及攻守进洱之
策
,
与诸葛亮和刘备的
“
隆中对策
”
异曲同工
,
可谓
“
英雄所见略同
”
。
鲁肃在孙权问到以
何种计策
“相佐”
他时说道
;“肃窃料之,
汉室不可复兴
,
曹操不可卒除
,
为将军计
,
淮有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