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55年 第1期
《三国演义》妙 在 假能乱真而不失 其真
—
兼与叶朗等同志商榷
剑
锋
《三国演义》的
“实”
与
“虚”
一直为人们争论不休
。
这不仅关系到对《三国演义》的
评价
,
也涉及到历史小说如何处理
“实”
与
“虚”
的问题
。
清史学家章学诚认为《三国演义》的 缺点在于
:“
七分实事
,
三分虚构
,
以致观者往往为所
惑乱
。
”
他主张
“
实则概从其实
”
。
胡适则认为
“《
三国演义》拘守的历史太严
,
而想象力
太少
,
创造力太 薄弱
”
,
“所
以只成一部通浴历史
,
而没有文学的价值
。
”
这些论点
,
不
是失之偏颇
,
就是不符合事实
。
按照章学诚的
“实则概
从其实
”
《三国演义》就不能成为历
史小说
,
只能写成通俗的史书
。
至 于 胡适的论点
,
过去已有人提出批评
。
可是
,
叶朗同志在
他写的《中国小说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一九八二年出版)一书中还认为
“
胡适批评《三国演
义
》想象力
、
创造力薄弱是有道理 的
。
”
最近还有的同志撰文认为《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是次要的
,
作者在艺术方面并没有什么创造
。
这些论点是值得商榷的
。
《三国演义》是 否 想象力
、
创造力薄弱?事实胜 于雄辩
。
让事实来回答吧
。
第八回
“王
司徒 巧 使连环计
,
董太师大闹凤仪亭
”
,
这长达五千多字的故事基本上是虚构的
。
虽然王允
和吕布合谋杀董卓史有其事
,
但并不是用美人计
,
貂蝉也史无其人
,
作者用 其生花妙笔细腻
地描述 貂蝉如何巧弄董卓和吕布这两个好色之徒
,
确是一出绝妙好戏!这出 戏人们早巳编成
“凤仪亭”
搬上舞台
,
令人百看不厌
。
貂蝉这个美丽
、
机智的妇女形象—永恒 的艺术珍
品
,
一直为人们所喜爱
。
“刘
玄德三顾草庐
”
的描写
,
核之史实也只有一句话
:“
先帝不以
臣卑鄙
,
狠自枉屈
,
三 顾臣于草庐之中
,
咨臣以当世之事
,
由是感激
,
遂许先帝以驱驰
”
。
(《前出师 表》)全句只不过三十七个字
,
在作者的椽笔之下却化成了八千多字的妙 文
(第三十七 回至三十八回)
,
作者用
“
虚写
”
、
“烘云托
月
”
等写法
,
使读者未见其人
,
急
欲见其 人
,
及见其人
,
其人已跃然纸上
。
故事写得十分吸 引人
。
赤壁之战
,
虽是一次关键性
的战役
,
但并非大规模的战斗
,
故陈寿《三国志》所记 甚略
,
《魏书
·
武帝记》仅写
:“公
至赤壁
,
与备战
,
不利
。
于是大疫
,
吏士多死者
,
乃引军退
。
备遂有荆州
、
江南诸郡
。
”
《蜀书
、
先主传》所记也寥寥几笔
:“先主遣诸葛
亮自结于孙权
,
权遣周瑜
、
程普等水军数
万
,
与先主并力
,
与曹公战于赤壁
,
大破之
,
焚其舟船
。
”
《吴书
、
孙权传》记的大体相
同
,
“裴注”
提供的资料也不多
。
史实简略如此
,
三国演义却用八回(第四十三回至第五十
回)的篇幅场
“
将之敷衍成近四万字的故事
,
写得波澜壮阔
、
五彩缤纷
、
有声 有色
,
堪称攀
写战争的顶峰
。
其中
“诸葛
亮舌战群儒
”、
“孔
明用智激 周瑜
”
、
“
群英会蒋干中计
”
、
“
用
奇谋孔明借箭
”
、
“
庞统巧施连环计”
、
“
宴长江曹操斌诗
”
、
.
七星坛诸葛祭风
”、
“关云长
义释曹操
”,
等等
,
尽属虚构
。
关于
“诸葛亮三气周瑜”
的描写
,
前前后后共 占了五回
(第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