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5年 第4
期
《三国演义》的 整体艺术结构
剑锋
《三国演义》钓艺术结构是一个美的 整体!
它刻 画 的人物多达四百个以上
,
描写的时代长达近一个世 纪
,
故事情节头绪纷繁
、
纵横
交错
,
这种多线条的交互式结构是不易处理 的
。
但作者组织合理
、
布局巧妙
,
因而使之成为
一个完整
、
奇巧而美妙的艺术整体
。
可是
,
跟我国著名古典小说《红楼梦
》
、
《水浒传》相 比
,
学术界对
《三国演义》结构
的评价是偏低的
,
甚至有的加以否定
,
如有一位名作家就认为它的结构很不好
。
各人见解不
同
,
这也难怪
。
但事实是胜于雄辩的
。
一
、
前后 照应
,
环环 紧扣
《三国演义》的结构
,
打个比方
,
像是用 主线
、
副线
、
粗线
、
细线交织成 的一 张严密的
大网
,
有纲有目
,
由无数的网 眼连结而成
。
小说一开头便指出
:“话
说天下大 势
,
分久必
合
,
合久必分
。
”
最后又总结说
:“
自此三国归于晋帝司马 炎
,
为一统之基矣
。
此所谓
‘天
下大势
,
合久必分
,
分久必合
,
者也
。
”
这就与开头遥遥相应
。
这里 的
“合
久必分
,
分久必
合
”
的朴素辩证思想即全书结构之 纲
。
原来
“罗本”
开头和结尾 没有这些话
,
这是毛宗岗
修订时加上的
。
不过原书是有这个思想的
。
在第三十七回
“刘玄德三顾
草庐
”
里
,
崔州平跟
玄德论
“治乱之道”
说
:“
自古以来
,
治乱无常
。
自高祖斩蛇起义
,
诛无道秦
,
是 由乱而入
治也,至哀平之世二百年
,
太平日久
,
王莽篡逆
,
又由治而入乱,光武中兴
,
重整 基业
,
复
由乱而入治,
至今二百年
,
民安已久
,
故干戈又复四起
:
此正由治入乱之时
,
未可碎定也
。
”
毛宗岗的
a
合久必分
,
分久必合
”
思想就是据此提炼成的
,
即把
“治
乱之道
”
改成
“合
分之
理
”
。
这么一强调
,
便将埋藏在全书里的纲鲜明地突现出来了
,
使之前后照应
,
并 贯 串全
书
。
小说开 头部分
,
头绪纷繁
:
天 下大乱
,
群雄逐鹿
,
赤壁 之 战后
,
基本形 成魏
、
蜀
、
昊三条并列的线索
,
其中以蜀汉为主线
,
错综复杂而又整然有序地展开情节
,
直至西晋
统一
。
三国故事
,
段落清楚
,
起讫分明
,
但不是各不相涉
,
而是互相连结多不是平铺直叙
,
而是此
起彼伏
。
如叙东汉末朝
,
起于汉灵帝昏庸
,
讫于曹还篡汉,
叙魏国
,
起于曹操移驾许都
,
讫于 司
马炎依样受禅
,
叙西蜀
,
起于刘备西取益州
,
讫于刘禅舆棣出降
;
叙东吴
,
起于 孙策威震江东
,
讫
于孙皓自缚降晋
。三
国兴亡
,
了如指掌
。而
三国之间
,
忽而盟国
,
忽而敌国;今日攻战
,
明 日言
和,我要灭你
,
又要靠你
。
虽然头绪纷纭
,
却是连成一线
。
如在赤璧崖兵之后
,
曾经联盟抗
曹的孙权
、
刘备
,
为争夺荆州彼此又磨拳擦掌
,
曹操趁孙
、
刘之间出现裂痕
,
以割江南为诱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