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
安
文
字
三
考
前
。
又 考之此 诗其 三 云
:
“ 千骑随 风靡
,
万 骑正 龙嚷
。 金 鼓 震上
一
凡
干戚纷纵横
,
白旎
若素 霓
,
丹 旗发朱 光
。
” 黄 节 注云
:
“ 汉上 火
,
为赤 ;
魏 上 土
,
为 黄
。 见文帝黄初元年
( 即汉建安 二十五 年
,
延 康元 年
,
2 2 0 )
《定 服 食 诏 》及 《改 名
住为 洛 诏 》
。 此 日
‘丹
旗
,
,
仍 汉帜 也
,
以 时考之
,
当在 延 康元年 受禅 之 前
。
” 亦 言 明诗之 作在 魏文移都 洛 阳
前
。 今 据 《三 国志
· 魏文 帝纪 》
、
《后 汉书
· 孝献 帝纪 》
,
建 安 二十五 年 正 月 曹 操卒
后
,
曹王 即嗣 位为 悉相
、
魏王
,
尊 王后 为王 太后 ;
三月
,
改元延 康元 年;
十月 筑 坛于繁
阳
,
升坛 即柞
,
代 汉称帝
,
改延 康元 年为 黄 初元年 ,
十 一 月
,
以河 内 之山 阳邑万 户奉汉
献帝 为 山 阳公;
十 二月
,
营建 洛 阳宫 室并 由邺 城移都洛 阳
。
由此
,
此诗 之作 又在黄 初元
年十 二月 前
。
考 《三 国志 》
,
曹 王 于此诗所 作 之 上下 限 之间 曾 有 过一 次 军 事 行 动
,
《
魏 文 帝
纪 》
:
“ 延 康元年 六月 辛亥
,
治 兵 于东 郊
。 庚午
,
遂 南 征
。
” 裴松 之 注引 《魏 略 》云
:
“ 王 将出征
,
度 支 中郎将新 平霍性 上 疏谏 曰 :
‘臣闻文 王与 封之事
,
而 今创基
,
便
复起兵
,
兵 者 凶器
,
必 有 凶扰
,
扰则 思乱
,
乱 出 不意
。
臣 谓此 危
,
危于 累卵
。
,
奏
通
,
帝怒
,
遣 刺好 就考
,
竟杀 之
。 既 而悔 之
,
追原 不及
。
” 皆记 其事
。 不 考之各纪传
,
此 次曹 王南征 乃往 征孙 权
,
其行军 路线大 致 如下
:
是年六 月 庚午发 自邺城 南行
,
大军行
经 黎 阳
,
又 由荡阴 ( 今河 南安 阳 ) 而 南
,
历 二十 四 日
,
于 七月 甲午
,
军 次于 憔 ( 今安 徽
毫 县 )
。 大飨六 军
.
及谁 父 老 百姓于 邑东
。
因孙 权
“遣使 奉献
”
,
故 不复 继续 前行
,
南征
遂 有名而 无 实
。 此 后 则 回师 转道 而西
,
十 月行 经 曲盆
,
于繁 阳 ( 今河 南 临颖 ) 筑 土坛称
帝
。
黄节 以为 魏文
“无 用兵黎 阳之事
”
,
殆失考
。
由此 可见
,
《黎 阳作 》诗三 首即为 此
次行 军途 中经 黎 阳时所 作
,
时在 延 康元 年 ( 2 2 0 ) 六 七月 间
。
据 顾祖禹 《读 史方舆 纪 要 》
,
荡 阴 ( 今安 阳 ) 东 北有 韩陵 山
,
地近 邺城
,
故此 诗其
一 有
“ 朝发 邺城
,
夕宿韩 陵
” 之 句也
。 又 黄节 注引 《水经 注 》
云
:
“值水东 北流
,
经 邺
城 南
。
” 故 此 诗其 二又 有
“遵 彼 但泪
,
言X
l
J
其楚
” 之句
。 黎 阳地在韩 陵之南
,
故诗其三
又有
“行 行到 黎 阳
” 之句
。 是诗之所 云
,
与此 次行 军路 线 皆相 合
。
《三 国 志
· 魏 文 帝
纪 》
:
“延 康元 年五月 戊寅
,
天 子命 王 追尊皇祖 太 尉 日太 王
,
夫人 丁 氏日太王后
。
” 因
此
,
诗之 三 又有
“追 思太 王德
,
青 宇识 足 藏
” 之 句
。 又 且 是 时 曹 操 已死
,
曹王 嗣 位忍
相
、 魏 王
,
而未 代 汉为天 子
,
故此 诗其 一既 云
“载 主南 征
,
救 民涂 炭
”
,
又 云
“我独何
人
,
能 不 靖乱
”
,
以领袖 自谓 ;
而 诗其 三 又有
“丹 旗发 朱光
” 之 句
,
仍 张汉帜也
。 是诗
之所 云
,
又与是 时情势 相 合
,
以 上 皆可为 此 诗作 于此 年六 七月间 军行经 黎 阳 时之佐 证
。
黄节 题注 以为此 诗非 为五官 中郎将 时 口 气而 逮 断此 诗
盆盖 必为 文帝 即位 后 作也
”
,
亦失
考
。 盖是 时曹 王 虽 已 掌汉 之实权
,
然却未 即位为 天 子也
。
又
,
六 七月 时正 当夏 末秋初之 雨潦季 节
,
因此
,
此 诗其一 又 有
“霖 雨 载涂
,
舆 人困
穷
。 载驰 载驱
,
沐雨 栉风
” 之句
,
诗其二有
“殷 殷其 雷
,
淤激其雨
。 我 徒我 车
,
涉此 艰
阻
” 之句
,
发苦 雨之叹
,
此又可 为 此诗作于 汉献帝延 康元 年六 七月 间 之又一 旁证
。
曹 王诗 《十五 》之作年
34 1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