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应
,
颇具艺术感染力
。
我们再来看
“南方若
热
”的情
景
:“
山泽欲焦枯
,
火光覆太虚
。
不知天地
外
,
暑气更何如
!, , u
赤帝施权柄
,
阴云不敢生
。
云蒸孤鹤 喘
,
海热巨鳌惊
.
气第八十九回)诗以浪
漫主义的想象
,
描绘 出了南方
“六月炎天,
其热如火
”的
罕 见现象
,
为孔明
“
五擒孟获
”创造
了一
个 自然环境
,
衬托了其勇于征战
、
不惧艰险的可贵精神
。
小说中的诗词歌赋有时也用来状物
,
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
其中最值一提的是第三回咏赤兔马诗
:“奔腾
千里荡尘埃
,
渡水登山紫
雾开
。
掣断丝缪摇玉 瞥
,
火龙飞下九天来
。’,
诗与叙述文字互相补充
:“那马
浑身上下
,
火炭般赤
,
无半根杂毛
;
从头 至 尾
,
长 一丈
;
从蹄至 项
,
高八尺
;
嘶喊咆哮
,
有腾空入海之状
。”可
谓相得 益
彰
,
共同艺术地再现 了赤兔马的雄姿和天 威
。
古典小说写马者不可胜数
,
但写得这样精彩的并
不多见
。
小说为什么要煞费苦心和笔 墨去写这匹马呢?无非是以马 衬人
。
因为此马后来成了
关羽的坐骑
,
它伴随着关羽冲锋陷阵
,
出生入死
,
可谓功莫大焉
。
关羽遇害后
,
此马为马忠所获
,
孙权赐 之
,
但
“
数日不食草料而死
”(
第七十七回)
。
可见小说对此马浓 墨重 彩
,
大写特 写
,
深有用
意
。
第八
,
《三 国演义》中的诗词歌赋还加强了作品的抒情气氛
前 面所举小说中人物吟诗的例证
,
在有助 于刻 划 人物形象和组成故事情节的 同时
,
也使小
说具有了浓郁的抒情气氛
。
尤其是刘备
“三顾草
庐
”和
曹操
“横
契赋诗
”两 回,
因插入很多诗词歌
赋
,
创造出了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氛围
,
文学色彩很浓
。
但二者又有其别
:
卧龙岗是一派恬静和
平
、
欢乐富丽的风光
,
人们隐逸其中
,
淡乎功名利禄
,“淡
泊以明志
,
宁静以致远
”
。
即便是受聘出
山
,
施展经纶
,
也未忘功成身退
,
于是诗中所抒大都是鄙夷尘俗
、
留恋山林
、
洁身自好之情
。
而曹
操赋诗
,
正是赤壁大战前夕
,
长江上
“舶
舫千里
,
族旗蔽空
”,
灯红酒绿中映出大战前 紧张 的气
氛
,
所以诗显得激昂慷慨
,
沉郁悲凉
,
抒发了 人生苦短
、
立业艰难而又执著进取之情
。
卧龙 岗的
抒情气氛多带来柔美的美学风貌
,
而宴长江的抒情气氛则具有悲壮的风格特征
。
两种迥然 不 同
的艺术氛 围
,
很好地烘托出 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
同时也使作品更具有诗的 意境
,
给人以美的享
受
。
小说写刘备
、
关羽
、
张飞
、
诸葛亮等人物临终时的情景一般都染上较 浓的抒情色彩
,
而对他
们的赞诗则无疑使这种抒情色彩得到加强
。
关羽死后
,
有诗曰
:“
人杰惟追古解良
,
士 民争拜汉
云长
。
桃园一日兄和弟
,
沮豆千秋帝与王
。
气挟风雷无匹敌
,
志垂日月有光芒
。
至今庙貌盈夭
下
,
古木寒鸦几夕阳
。”(
第七十七回)后 二句抒发了物在人去的惆怅和 无限缅怀之情
。
像张飞死
后 的叹诗
“伐吴
未克身先死
,
秋草长沙 间地愁
”
,
刘备死后的杜诗
“古庙杉松
巢水鹤
,
岁时伏腊走
村 翁
”(
第八十五回)
,
也都增强 了作品的抒情气氛
。最
突出的当是诸葛亮死后 的描 写
,
不 论 是杜
甫的叹诗
“
好看绿阴清昼里
,
于今无复雅歌声
”
,
还是白居易的叹诗
“前
后出师遗表在
,
今人 一览
泪沾襟
”(第
一百四 回)
,
都表达 了对 孔 明为人的敬仰和对其逝世的 哀悼之情
,
为 小说造成 了浓
厚的悲 凉气氛
。
〔资任编辑
李威〕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