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协调
。
平心而论
,
如果周瑜在小说中单以一种 面孔出现
,
也许会给
人以深刻印象
,
但换 上两副面孔
,
就难以让人接受了
。
这是中国古代
小说特殊创作方 式所造成的结果
,
早期的章回小说如《三 国演义》
、
《水浒传》
、《
西游记》等都是积 累型成书
,
并非严格意 义 上 的 独立创
作
。
小说作者面对 的是早为广大民众所熟悉的人物
、
事件
,
其创作不
敢离读者的期待视野过远
,
更多 的工作是对原有素材的联缀弥合
,
而
原已成型的事件
、情
节往往含有 一定的意蕴 旨趣
,
相互 间并非融合一
体
,
都纳进一部书中
,
必然会形成主题意 旨的多元含糊
,
人物性格的
相悖抵悟
。
除周瑜外
,
在《三 国演义》中
,
刘备
、曹操
等人物都不同程
度地存在这种情况
。
而且这也并非特例
,
在《水浒传》
、《
隋唐演义》等
小说 中也有类似情况
,
相 同 的创作成书方式必然会产生相同的问题
,
这并不难 理解
。
鲁迅先生曾指 出这种成书方式的缺陷
:“据旧
史即难
于抒写
,
杂虚辞复易滋混淆
。 ”。
其实
,
早在毛宗岗评点《三 国演义》时
,
他就已发现 了这 一 问题
。
将早期的嘉靖本《三 国志通俗演义》与习见的毛宗岗评本稍加对比就
可发现
,
在有关周瑜描写 的部分
,
毛宗岗已做了一 些改 动和润饰
,
将
周瑜一心 杀诸葛亮的动机由忌才妒能改造成为国尽 忠
,
其用意显然
在弥合这一人物形象的缺陷
。
以下仅举两例
,
足以说明这一问题
:
瑜听毕
,
大怒曰
:“若 留此人
,
那里显我
,
吾决意斩之
。”
(嘉靖
本卷十《诸葛亮计伏周瑜》)
瑜大惊
曰
:“此人决不
可 留
,
吾决意斩之
。”
(毛评本第四十六
回)
周瑜大惊曰
:“此人如此
,
使吾晓夜不安矣
。
为今之计
,
不若
且与曹操连和
,
先擒刘备
、诸
葛亮
,
以绝后患也
。”
(嘉靖本卷之十
《
七 星坛诸葛祭风》)
周瑜大惊曰
:“此人如此
多谋
,
使我晓夜不安矣
。”
(毛评本第
四十 九回)
应该说这种改动用心 良苦
,
但大的情节不变
,
只用寥寥字句的增
.
4 7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