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一十六万三千八百六十三”。
如 果 减 去 太 康 元 年 平 吴 时 所 得 之 户
523000 、口 2300000,则魏、蜀故地的人口这
时应为户 1936840,口为 13863863人。与景
元四年相比 ,在 17年中 ,魏、蜀两地的户数
增加了 993417,口数增加了 8490972人。其
户数的年平均增长率为 43 ‰ ,人口的年平
均增长率为 57 ‰。
西晋时期中国的人口总数 ,除了《晋书
· 地理志》有记载之外 ,《隋书· 地理志》和
《晋太康三年地记》亦有记载。 有的数字注明
年份。 《隋书· 地理志》载:
(太康之后 )“有户二百六十余
万”。
《三国志· 魏书· 陈群传》裴松之案引《晋太
康三年地记》云:
“晋户有二百七十七万。 ”
《隋书· 地理志》所记载的晋太康后的中国
人口数字 ,未注明年份。 但我们稍加分析便
可明白 ,晋太康年间 ,出现了短期的安定统
一局面 ,大乱之后的这种局面 ,正是人口补
尝性的增长时期 ,人口逐年增加 ,后期超过
前期 ,这应该是没有疑问的。 根据这一原则 ,
我们发现 ,《隋书· 地理志》所载之户数 ,虽
高于晋太康元年全国 240万的总户数 ,但低
于晋太康三年全国 370多万的总户数。据上
推测 ,我们认为 ,《隋书· 地理志》所载之晋
太康后的全国总户数 ,其数字应为太康二年
时的数字。 这样便可以计算出从太康元年到
太康二年时 , 西晋全国户数的增长率为
57 ‰ ,从太康二年到太康三年时西晋全国户
数的增长率为 45 ‰。由此可见 ,自景元四年
开始到太康年间 ,中国人口增长速度是十分
惊人的。
需要说明的是 ,上述有些年份 ,人口年
平均自然增长率高的出奇 ,其原因何在呢?
上述高增长率的出现有以下诸种因素: 其
一 ,三国后期 ,战争较少 ,社会相对安定 ,各
国间所实行的安民屯田政策 ,收到了较好的
社会效益 ,社会经济在恢复的基础上有了发
展 ,当然会促进人口的快速增长。其二 ,这也
是最主要的原因 ,在魏末晋初 ,两次颁发命
令 ,废除屯田制度 ,屯田户籍入于郡县 ,如
《三国志· 魏书· 陈留王奂纪》云:
“罢屯田官 ,以均政役 ,诸典农
均为太守 ,都尉皆为令长”。
此事发生在咸熙元年 (公元 264年 ) ,而晋泰
始二年 (公元 266年 ) ,又一次诏令罢屯田
官 ,《晋书· 武帝纪》载:
“罢农官为郡县”。
而在此之前 ,魏国的户口版籍 ,并未把这部
分人的户口登记在内 ,现在这部分人的户口
都被登录于郡县 ,自然从数字上看出户口的
急剧增长。 但需要指出的是: 这种增长并非
属自然增殖 ,而是属于以前未把这部分登记
在内。 其三 ,正是由于屯田户口以前未入全
国版籍 ,文献上所反映的三国中前期的人口
数字缺录了这部分屯田户口的人数 ,所以我
们认为目前文献上所载之三国中前期人口
数字是偏低的。 如果把上述诸种因素考虑在
内 ,再来看看《晋书· 地理志》、《隋书· 地理
志》以及《太康三年地记》所载之太康年间的
几个人口数字便宜于理解 ,不足为怪了。
四 三国中前期及西晋时
期的最高人口数字
文献所载 ,关于三国时期的人口数字偏
低 ,不少学者都在这方面提出了疑问。 王育
民等还发有专文 ,王先生认为: 三国末期有
680万余户 3798万余口⑥。以王先生为代表
的一些学者 ,其论证方法多从漏口入手进行
探讨 ,例如提出荫附户 (佃客、部曲 )、官、私
奴婢 ,兵户、吏户、百工、鼓吹、流散户等当时
都是不入户籍的 ,进而估计出这部分人口的
数量 ,把其加入人口总量中最后得出结论。
其实上述人口是否都是不入户籍的 ,学术界
·70·
第 30卷 第 4期郑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年 7月
Vol. 30 No. 4JOU RN AL OF ZHENGZHOU UN IV ERSITYJul. 1997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