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之益州也是指巴
、
蜀之地而不包括南中
。
建安
j
九年
(
214)
刘备定蜀
,
以邓方为朱提太守
、
屎 降 都督
冶于南昌县
,
管辖南中地区
。
但直到建安二十四年刘备领汉巾王
,
仍然只
`
以汉中
、
巴
、
蜀
、
广汉
、
键为
为国
,
所署置依汉初诸侯王故典
”
L
。
由此可见
,
南中地区虽在行政上属益州
,
当时人们观念上却把 其视
为所谓
“
化外
”
之地
。
因此庞统所指的益州 计有巴郡
、
广汉郡
、
广汉属 国
、
蜀郡
、
蜀郡属 国
、
键为郡
。
据
此可算出上述地区 巧7至21 1年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
一
邹沁
,
基本上代表了益州的 水平
。
荆州
。
荆州建安初为刘 表占据
。
建安四年
,
刘表
“
南收零
、
桂
,
北据汉川
,
地方数千 里
,
带甲 十余
万
。”
L甲兵十余万
,
最低也有五
、
六十万 人口
。
刘表当时只是保持十余万常备军
,
并未将所有丁男尽征
为兵
,
实际人口还要多得多
。
按陶谦死后
,
陈登劝刘备领徐州牧
,
日徐州人口百万
,“
今欲为使君合步骑
十万
”
L
。
这恐怕就是一般情况下总人口与士卒的比例
。
如援此例
,
则荆州时应 有一百万人口
。
此时刘 表
的辖地计有荆州的南郡
、
江夏
、
武陵
、
零陵
、
桂阳
、
长沙六郡
,
南阳为张绣所占
。
因此15 7至1 9
9年荆州
部
分地区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
一
3 5 编
。
荆州南阳郡在袁术割据时已人口大减
。
延康元年
(220 )
秋
,
南阳阴
、
郎
、
筑阳
、
山都
、
中庐五 县民
五 千家归附东吴L
。
上五 县 1 57至22Q年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
一
4 3 编
。
当然
,
这是最低数值
。
实际上这几县
人口未必尽 附东吴
。
如有未附者
,
增长率还要高些
。
从增长率的计算看
,
荆州人口减少似过甚
。
东汉末
,
仅关中就有十万户流入荆州
。
后 虽有 陆 续返 回
的
,
恐怕留下来的亦不在少数
。
建安十三年
(2 08、刘 备由樊城奔江陵
,
及至当阳
,
荆州人随行者即有十
万余人@
。
诸葛亮曾对刘备说
:
“
今荆州 非少人也
,
而著籍者寡
,
平居发调
,
则人心不悦
。
可语镇 南
,
令
国中凡有游户
,
皆使自实
,
因录以益众可也
。”
刘备从其计
,
“
故众遂强
”
L
。
可见实际上荆州人口是不 少
的
,
只是脱籍人口较多
。
三 国前期荆州人口减少比较大的是北部南阳
、
江夏
、
南郡等几郡
,
南部儿郡减 耗
稍小
。
平均起来
,
荆州人
口年平均增长率约在一3 5 编左右
,
已是较低的估计了
。
扬州
。
扬州局部地区人口史料有两条
。
一是建安十八年
(2 13 )
曹操伐孙权退兵
,
恐沿江郡县为 孙权
所获
,
令民内徙
“
民转相惊
,
自庐江
、
九江
、
薪春
、
广陵户十余万皆东渡江
,
江西遂虚
,
合肥以南 惟 有皖
城
。”
L庐江
、
九江东汉属扬州
,
广陵属徐州
。
薪春
,
东汉 为县
,
属江夏郡
,
建安十三年吴立 为郡L
。
据
王先i兼之说
,
薪春郡有薪春
、
得阳
、
安丰
、
邻四县L
。
假定时庐江等郡
(包括九江合肥以北地区及广 陵 全
部)只有十二万户的话L
,
15 7
至2 1
3年上述地区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一
1 8输
。
二 是建安十七年
(212)
骆
统 为乌程 相时
,“
民户过万
,
咸 叹其惠 理
”
帅
。
15 7 至2 12年乌程人口年平均增 长率为一7编
。
三 国前 期
,
北方人民避乱南渡
,
扬州人日减耗相对来讲少得多
。
庐江
、
九江为南北争战之地
,
是扬州人口减耗最大的
地区
。
但庐 江
、
九江以及广陵
、
薪春人口之赴吴
(主 要 是赴扬州)
,
又会造成扬州其他 地区人口增加
。
因
此扬州人口下降的总值不会超过
一
铭%
。。
时人称骆统
“
惠理
”,
显然乌程人口损耗最少
。
其他地区人口增长率
要低于
一
7编
。
二者平均为
一
1 2
.
5输
,
庐江
、
九 江等人口减耗较大的郡的人口数占扬州人日总数的比例杯
大
。
估计扬州人
口年平均增长率最低在
一
1 3编左右
。
交州
。
交州史料阅如
。
其地处边睡
,
三国前期较为安定
,
但也没有大旦的北来人口
,
人口增沃率 沽 计
略低于扬州
,
在
一
1 8编左右
。
上 十三州人
口年平均增长率平均为一25
.
5编
,
与各州郡县年增 长 率 的平均值
一
2 4%
。相近
(表从 略)
,
可以说是能够基本反映出全国 人
口增减的变化 的
。
根据分州计算
,
三 国人日最少的 年代公元22 0年
,
全国
约有人口”
,
933
,
77 5人`表从略)
,
也就是说
,
全 国人口在一千万以上
。
如果按魏
、
蜀
、
昊的疆 域计
算
,
则魏约有6
,
6 6 1
,
Jo o人
,
占全国总人口的62%
;
蜀约有l
,
430
,
886人
,
占23%
,
昊约有
2
,
8 4 2
。
489
人
,
占26乡`
(表从略)
。
有了公元2约年的人口数字和西晋太康元 年的人
口数字
,
三 国后期至 西音太康元年的人口增长率是不准
估算的
。
现根据《中国历史地图集》
,
对魏
、
蜀
、
吴户口分别 计算
,
从22 0年到28 0年
,
魏地人口年 平均
增长率为
7阶
,
蜀地 为6编
,
吴地为5
.
5编L
,
大致与魏经济恢复最好
,
蜀次之
,
吴又次之的情况相吻合
。
这样
,
到公元26 3年
,
魏约有9
,
00 6
,
060人
,
蜀有
1
,
560
,
445人
,
吴有
3
,
599
,
525人
,
三国合计为i叹
,
466
,
3 3
。人
`表从略)
,
比当时官方统计数字几平招 整高一倍
。
三
、
局部地区人口史料的辨证
上 文所引的局部地区人口史料是否可信呢?我认 为大致是可信的
。
其理由是
:
第一
,
封建统治者对人口的重视决定了他们必然要认真掌握人口数
。
三国初年各割据势力对人口多寡
十分重视
。
军阀势力的强弱主要是以其所拥有的兵力和民众来决定
,
争城掠地唯在得人
,
宁舍地而不弃 人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