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华
活
页
文
选
·
教
师
版
于是事情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本来是诸葛亮去
东吴求救,希望东吴助刘,现在反过来周瑜和东
吴向刘备、诸葛亮求助了,周瑜被诸葛亮蒙了。
不过两座桥变成“二乔”也有文字上的原因,
因为大乔、小乔姓的“乔”本来就是桥梁的桥,而
不是乔木的乔。 后来这事可能成为民间传说了,
至少到唐代已经由桥梁的桥变成了乔木的乔了。
唐朝著名诗人杜牧的名篇《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
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里用的就是乔木的 “乔”, 而不是桥梁的
“桥”。 不过杜牧的诗倒是证明,赤壁之战胜利的
头功确实应该归于周瑜。 诗里说得明明白白,是
东风帮了周瑜的忙,而不是诸葛亮帮的忙。
宋代大文豪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也能
证明至少到北宋末年大家还都认为周瑜 是 赤壁
之战的指挥官: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 物。 故 垒西
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
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
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笔下的周瑜 在 指挥 赤 壁大战 时 没 穿军
服,没有穿着盔甲直接在前线厮杀,而是儒生打
扮 ,戴 着 头巾 ,摇 着 羽毛 扇 ,“运 筹于 帷 幄 之 中 ,
决胜于千里之外”。 由此可见,在苏轼生活的北
宋年间, 在人们心目中赤壁之战最大 的 功臣还
是周瑜而不是诸葛亮。 而且周瑜是戴 着 儒 生的
头 巾 ,摇 着 羽 毛 扇 ,没 有 亲 自 上 阵 ,而 是 在 指 挥
部里从容不迫地夺取了这场具有历史意义 的 大
胜。 只不过苏轼说“小乔初嫁了”,时间不对。 因
为周瑜娶小乔是建安三年(198)的事,当 时 他 和
孙策攻下皖城, 得到桥公的两个非常 美 丽的女
儿,孙策娶了大桥,周瑜娶了小桥。 至于“二桥”
怎么变 成 了 “二 乔 ”,本 书 “子 虚 乌 有 乔 国 老 ”有
专门分析,此暂略。
许多读者在读到“羽扇纶巾”时都不大明白。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等写得清清楚楚,曹操是
建安十三年十二月“至赤壁,与备战,不利。 于是
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当时是三九大冷
天,怎么周瑜还摇着羽扇呢? 这会不会是指诸葛
亮呢? 就是周瑜。 这摇羽毛扇可不是为了图凉快,
而是儒生风度需要,成了儒生的习惯。 就像现在
有些围棋高手下棋时总是拿着一把折扇一样,屋
里有空调,一点不热,也照样拿着。 据说,这里头
还有心理学上的讲究。1943年,罗斯福、丘吉尔、
斯大林在伊朗首都德黑兰开三巨头会议时,有时
候斯大林一边注意地听着别人发言,一边同时用
铅笔在一张纸上写着, 有时候自己说话时也写。
这个细节自然立即被美国人和英国人注意到了,
他们的情报人员想方设法弄到了斯大林写的 这
些纸。 只见上面涂得乱七八糟,怎么也破译不了。
后来请来了心理学家一起研究, 最 后心理学 家
说,有些人在做非常重要的事时,有一部分余遗
(剩余)精力需要排遣,那样才能更加集中精力。
因为开会主要是动脑子,用心听,小心说,手没事
可干,于是就在纸上乱画,这就是一个排遣余遗
精力的办法。 三国时折扇还没有出现,所以周瑜
拿的是羽毛扇,作用就是让舞刀弄剑的手能够活
动活动,排遣剩余精力,以便使自己脑子的精力
更加集中于指挥,有时候也成为一种习惯或风度
需要。 后来,尤其是在戏曲舞台上,“羽扇纶巾”成
了诸葛亮的专利了, 这样就显得更 有学问和 计
谋,更加成熟。 周瑜就更加吃亏了。
所谓“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当然是指 火
攻。 在《三国演义》中周瑜想到了火攻,但是诸葛
亮也想到了。 这是周瑜和诸葛亮在智慧较量上唯
一一次打成平手。 其实,根据《三国志·吴书·周瑜
传》的记载:火攻这个高招是周瑜的部将黄盖提
出来的,他说:“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 然观操军
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当然,《三国演义》
中也写到了黄盖建议用火攻,看来似乎是忠于历
史, 但那毕竟是在诸葛亮和周瑜都决定火攻 之
后,它的首创价值已经失去了。
说到火烧赤壁, 许多读者都有一个疑问:怎
么似乎有两个赤壁,究竟是怎么回事? 三国时发
生赤壁之战的赤壁在今湖北南边洪湖地区紧 靠
湖南省的蒲圻市,长江边有赤壁山。 杜牧《赤壁》
诗写的应该是这里。 另外,在湖北东部的黄冈(现
在的黄州市) 长江边有一座突出的高大岩石,形
状险峻,大概远看像个大鼻子,颜色赤红,名叫赤
鼻矶。 后人误以为就是当年大战一场的赤壁,还
说颜色发红是当年火烧赤壁时留下的。 越传 越
神,成了名胜古迹。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贬官到黄
州,自然要到那里去游览、凭吊这个古迹一番,还
写下了著名的散文《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还
有千古名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 他
说的“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的这个赤壁,本是
以讹传讹的结果,由于苏东坡名声极大,又留下6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