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再谈(三国演义
\
的地理错误》一文(载《海南大学学报》
199 0
年
第
4
期)中
,
谈到
“
政区概念错误
”时
,
就 曾作过这样的论述
:
东汉 三国时期
,
基本的地方行政
区划为 州
-
一
郡一
县三
级
;
另有王国
,
相当于郡
;
侯国
,
相当于县
。
东汉全国分为十三州
;
三 国共有十七州
,
其中魏
、
吴各置荆 州
、
扬 州
,
实际只有十五州
。
降至 隋代
,
鉴于南北朝 时州郡 设置过多
,
乃废郡为 州
,
将地方行
政区划 改为州
一一
县两级或者郡一
县两级
,
于是州
、
郡地位相
等
。
唐代基本行政区划仍为州(一度改为郡)一
一县两级
,
后 又形
成道—州
、
府
-
一
县三级行政区划
,
州与府地位平行
。
到了宋
代
,
地方行政区划为路一
一府
、
州
、
军
、
监
-一
一
县 三级
,
府与州地
位仍 平行
。
这 些变化
,
都在宋
、
元以来的
“
说话
”艺
人和小说作者
头脑中留下 了印象
,
使他们常常缠杂不清
,
发生许多概念错误
。
作为《三 国演 义》的写定者
,
罗贯 中 相当熟悉《三国 志》
、
《后 汉
书》
、
《资治通鉴》等史籍
,
并以此为参照系
,
在汲取三国题材的俗文 学
作品的养料的 同时
,
对其故事作了大 幅度的改造和重铸
。
对于 在他以
前已经出现甚至习 以为常 的大量知识性错误
,
他删除了许多
,
改正了
许 多
;
但仍有 不少错误
,
由于自身知识和写作条件的 限制
,
未能被发
现 和辨识
,
因而被他沿袭下来
,
写人《三国演义》之中
。
如果把《三国演
义》与其重要取材对象《三国志平话》稍加对照
,
这两种情况都表现得
十分明显
。
一方面
,
《平话》中比比皆是的知识性错误(人名
、
地名
、
职
官等等)
,
很大一部分被《演义》所摒弃
;
另一方面
,
《平话》中的某些错
误
,
仍被 照搬进了《演义》
。
例如
:
《平话》卷上 的
“
德州平原县
”,
乃
“青
州平原县
”
之误
,
但嘉靖本《三 国志 通俗演 义) ) (
简称
“
嘉靖本
”)
第
9
回
、
《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简称
“
李卓吾评本
”)
第
5
回
、
毛本第
5
回都沿袭不 改
;
《平话》卷上 的
“
徐州 太守陶谦
”
,
乃
“
徐州 刺史陶谦
”之
误
,
但嘉靖本第1 9
回
、“
李卓吾评本
”第
1 0回
、
毛本第1 0回也都同样
错误
;
《平话》卷 中的
“
吉平
”
,
乃
“
吉本
”
之误
,
但嘉靖本第4 6
回
、“
李卓
吾评本
”第
2 3回
、
毛本第2 3回仍然照抄照误
。
象这类来源 于成书过
程 的错误
,
并非罗贯中有 意 为之
,
而 是过去错误的遗存
,
实为地地道
一
一
9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