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
,
说他是
“
河东杨郡人
”
。
其实
,
东 汉并 无
‘
{杨郡
”
,
只有杨县(今山西
洪洞 东南)
,
属河东郡
;
(三 国志
·
徐晃传》明言徐晃是
“
河东杨(县)人
也
”
。
但因嘉靖本和毛本 的 底本
“
李卓吾评本
”均
误为
“
河东杨郡人
”
,
毛本也相沿不改
。
第6 7
回写孙权欲先取皖城
,
后攻合肥
,
有
“
皖城太
守朱光
”一语
。
其实
,
皖城仅为庐 江郡之一县
,
“皖
城太 守
”
误
;
第6 1
回
末及本回上 文亦已明言朱光是
“
庐江太守
”
。
但因嘉靖本和
“
李卓吾评
本
”都错
了
,
毛本也跟着错了
。
尤其典型的是
,
第6 1
回诗赞张松
,
第二
句是
“
清高体貌疏
”
。“
体貌疏
”意 不通
,
查嘉靖本第
11 9
回
,
原作
“
清高
礼貌疏
”
。
由于
“
李卓吾评本
”误
为
“
体貌疏
”
(因
“
体
”
、“
礼
”二字之繁体
形近而误)
,
毛本未及 细辨
,
也就跟着错了
。
有时
,
毛本发现了底本 中
的
“
技术性错误
”
,
但却未 能解决
,
有 时甚至 还造成新的错误
。
例如
:
《演义》写曹操杀害董贵妃(据《后汉书
·
后纪》
,
当作
“
董贵人
”)
,
嘉靖
本
、“
李卓吾评本
”都说
明董贵人
“
乃董承亲女
”
,
与史实吻合
;
毛本却
说她
“乃 董承之妹”
,
大误
。
这是因为毛宗 岗误解了《三国志
·
蜀书
·
先主传》中
“
献帝舅车骑将军 董承
”一
语
,
以为
“
舅
”即后世
所谓
“
舅子
”
(妻子的兄弟)
。
其实
,
裴松之特地为此加了一句按语
:“董承,
汉灵帝
母董太后之侄
,
于献帝为丈人
。
盖古无丈人之名
,
故谓之舅也
。”话说
得非常明白
:
董承乃汉献帝的丈人(岳 父)
。
这与《后汉书
·
后纪》关于
董贵人系董承之女 的记载完全一致
。
毛宗 岗自以为是
,
反倒错了
。
第
8 2
回写刘备伐吴
,
孙权命孙桓
、
朱然为左右都督
,
率领五万水陆军队
抵御
;
接着写
“
孙桓引二万五千军马
,
屯 于宜都界口
”
,
而对朱然和 另
外二万五千 军队却没有交代
,
与上 下文脱桦
。
对照嘉靖本第
16 4
回
,
原来是这样
:“
朱然 引二万 五千水军
,
于大江之中结营
;
孙桓引二万五
千马军
,
宜都界
口下寨
。”这 既
紧承上文
,
又与下 文朱然 听知孙桓损兵
折将
,
打算救援相照应
。“
李卓吾评本
”
与此相同
。
毛本漏掉前一分句
,
导致文意缺损
,
不能不算一个
“
技术性错误
”
。
传抄之误加上 刊刻之
误
,
在全书的
“
技术性错误
”
中占了很大一部分
。
上 面所作的种 种分析
,
是为了从总体上把握
“
技术性错误
”
的来
源
,
使我们对问题的认识更 加 系统而深人
。
至于许多具体的
“
技术性
一
5
一
1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