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正抵抗外国侵略的对外政策
,
肯定他重农商
、
富国强兵的对内政策
,
赞扬他反对外戚兼并
土地
,
取缔和打击社会上的
“假道学”
。
显然
,
李赞在评点
《三国演义》中所宣扬的法家路
线, ’就是张居正的路线
,
它的内容概括起来就是
:
主张革新
,
反对倒退
,
主张法治
,
反对礼
治
,
主张国家统一
,
反对兼并割据
;
主张用人唯贤
,
反对用人唯亲,
主张发展农商
,
富国强
兵
,
抵御外侮
,
反对朝廷穷奢极侈
,
不问国家大事
,
祸国殃民
。
李赞用文学批评为法家政治
路线服务的倾向性是十分鲜明的
。
李赞生活在封建社会早 已没落的时代
,
农民战争给腐朽的晚明王朝以毁灭性的打击
,
促
使了地主阶级内部的瓦解和分化
,
推 动 了儒法斗争
。
李赞当过二十多年小官吏
,
目睹官场的
腐败黑暗
,
辞官后社会地位比较低
,
了解一点人民的痛苦,
统治阶级 和孔孟之徒对他日甚一
日的迫害
,
使他对这个统治阶层发生越来越大的不满,他认真学习历史
,
从历代法家著作中
吸取思想资料
。
这就是李赞的评点所以具有如此强烈的尊法反儒精神的原因
。
但李赞毕竟是
地主阶级的革新派
,
他的世界观仍然属于这个阶级的范畴
。
他无法和封建正统观念彻底 决
裂
,
他对曹操及其他法家历史人物的评价
,
不少地方自相矛盾
,
在一些评点中甚至还有尊儒
的观点
。
李赞更不可能批判曹操这些法家人物对黄巾起义的镇压
,
反而嘲笑了
“苍夭己死,
黄夭当立
”
这个农民起义的革命口号
。
这正说明他的阶级局限性
。
李蛰尽管揭露和批判晚明
王朝
,
但他的主观 愿望
,
还是要给封建社会
“补天”
的
。
他已明显地感到明朝复灭的危机
,
因而产生了悲观痛苦的心情
。
他在临死前有两句诗说
:“我今不死待何时,
愿早一命归黄
泉
。
”
和封建社会早期的法家比较
,
他对社会的批判加强了
,
但他的思想不如早期的法家明
朗
、
乐观
。
所以
,
我们必须把李赞的文学批评和他的世界观联系起来
,
放到晚明儒法斗争和整
个阶级斗争的形势中加以考察
,
才能说明李赞评点
《三国演义》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
既肯定
他在历史上第一个批判了
《三国演义》
,
为法家的文学批评
“提供了新的东西”
,
又毫不讳
言他的评点还有不少封建性的糟粕
。
列宁在谈到批判继承古代文化以建设无产阶级文化时指出
:“只有 在无产
阶级专政
(这是无产阶级反对一 切剥削的最后斗争)的实际经验的鼓舞下继续进行工作
,
才能认为是
发展班正无产阶级的文化
。
”
我们必须遵循 列宁的教导
,
批判地继承李蛰的文学遗产
,
肃
清
《三国演义》尊儒反法的流毒,
彻底批判林彪反革命修正 主义路线的重要思 想根 源孔 孟之
道
,
用马克思主义占领古典文学阵地
,
使这个阵地成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
。
均见《李卓吾批点张文忠公奏疏》
,
北京图书馆善本藏书
。
《论无产阶级文化》
,
《列宁选集》第二版第四卷
。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