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三国演义》中的庞统
伸
,
空负匡济之才
。
" (引文同上)诸葛亮与
庞统
,
共立盖世奇功
,
一个成了神
,
一个却
连起码的人格都得不到尊重
。
看到这里
,
不
免慨叹
,
以貌取人
,
误人误事
,
古今皆然
。
如果说
,
庞统在东吴不得重用
,
是因为
误设其主
,
那末
,
在他听了鲁肃和孔明的建
议
,
改投刘备以后
,
是否情形会好一点呢?
非也
。
在荆州
,
他的遭遇依然不妙
。
很费了
番周折才由区区末阳县令改任副军师中郎
将
,
“与孔
明共费方略
”。
然而出人意料的
是
,
进军西川的路上
,
庞统因不满孔明的
“
来信遥控
”,
认为孔明
:“怕我
取了西川
,
成
了功
,
故意将此书相阻耳
。
, ’(
《三国演义》第
六十三回)便采取了逆反的行动
,
轻军冒进
中了敌方埋伏
,
庞统中箭身亡
,
折翅落凤
坡
,
令人扼腕
。
当然
,
这个结局和史料是基
本相符的
,
但作者却在此处做了点小文章
,
使庞统之死具有了不一般的意义
。
亦如《增
像全图三国演义》中的始氏评语所 言
:“
甚
矣
,
躁进之心不可不戒
,
而人已猜嫌之情不
可不忘也
。
庞统末死之时
,
星为之告变矣
,
梦为之告变矣
,
马又为之告变矣
,
而统乃疑
孔明之忌己
,
欲功名之速立
,
遂使凤兮反不
如鸿飞冥冥
,
足以避弋人之害
。
呜呼
,
虽天
也 岂非人哉
。’,
这段评语所指出的
,
无非两
层意思
,
一是庞统之死是人为的
,
二是这人
为的原因是由于庞统对诸葛亮的疑忌和 急
功近利之心太甚
。
从而告诉人们
,
人总是有
缺陷的
,
庞统这祥才能卓著的智者也不可
免
。
比起被神化了的诸葛亮
,
庞统更富人
性
。
同时还告诉我们
,
庞统的坎坷不遇
,
一
方面是受客观环境制约
,
如当权者不能正
确看待人才
,
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的缺陷
。
作者的这种认识
,
是通过庞统这个形象反
映出来的
,
是通过庞统和诸葛亮的对比体
现出来的
。他
们的个性差异太大
,
他们的生
活态度
,
价值判断都不一样
。
庞统的性格在
小说里被刻划的过于耿直
、
迂执
、
狂放不
羁
,
不似诸葛亮之乖巧
。他
离开东吴到荆州
去投 靠刘备
,
见 了刘备之 后
,
却
“
长揖不
拜
”
,
殊不知此刻的刘备已是兵多将广
,
粮
草丰足
,
正准备西进四川
,
攻城略地
,
建立
万世基业
,
远不是当年求贤若渴
、
三顾茅庐
的刘备了
。以落
魄之身
、据傲之态
出现的庞
统能有好结果吗?果然
,
刘备
“
心中不悦
”
,
只拿个来阳县宰打发了事
。
庞统 自然是大
失所望
,
但耿直的性格决定他此刻不会拿
出鲁肃和孔明的举荐信
,
更不会自贬身份
“
以才学动之
”
,
只好勉强接受任命
,
快快到
任
。
当然
,
区区来阳
,
百里小县
,
一应钱粮词
讼
,
百日之事
,
不费他半天功夫料理
,
他有
的是闲暇
,
于是便终日饮酒
,
倦于视事
。
如
果不是孙乾和张飞亲往考察
,
发现 了他处
理公事是
“手中批判
,
口中发落
,
耳内听词
,
曲直分明
,
并无分毫差错
”,
(《三国演义》第
五十七回)并将情况如实寒报
,
极力举荐
,
他就会又一次错过施履抱负的良机
。
作者
之所以塑造了这徉一个活生生的庞统
,
实
在是用心 良苦
。
庞统是四方闻名的饱学之士
,
又有建
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
却迟迟没有出山
,
一直
等到三分天下大局将定
,
三大集团各 自立
定了脚跟
,
文武班子基本齐备
,
求贤之心渐
趋淡薄的时候
,
才四处奔走投靠
,
实在是出
不逢时
。
这其中的苦衷不好乱猜
,
是否由于
不愿改变 自己狂傲的性格
,
而不改变又不
能适应宦海风云呢?既想兼济天下又想独
善其身
,
似乎太难了点
。
于是后人便有诗
曰
:“古规
相连紫翠堆
,
士元有宅傍山限
,
儿
童惯识呼鸿 曲
,
阎巷曾闻展骥才
,
预计三分
平刻削
,
长驱万里独徘徊
,
谁知天狗流星
坠
,
不使将军衣锦回
。
" (
《增像全 图三国演
义》第六十三 回)处在这样矛盾中的人
,
悲
剧结局还不是注定的吗?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