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思想
。
南征孟获 时七擒之而七纵之
,
这表
现出何等的政治魄力
。
到后来第七次擒 到孟
获
,
孟获俯 首归降时说
:“
垂相天威
,
南人
不复反矣
”
!
正是孔明
“
攻心
”
思想 的 成
功
。
“
审势
”
即是对社会情况
,
阶级状况作
出正确 的分 析
。
占领西川后
,
法正建议执法
从宽
,
孔明在《答法正书》中分析了当时社会
政治形势
,
主张加强法制
,
应执法从严
,
讲
明了不能援用汉高祖刘邦入关
“约法三
章
”
先 例的道理
,
法正拜服
,
后来证明蜀国因此
大 治
。“
审势
”
如不确当
,
不是
“左”就是 右。
右
则 当严不严
,
必致上下失节
,
令出不行
,
致 生
暴乱
,“
左
”
则当宽不宽
,
一味进行压制斗争
,
必致人心离散
,
国家趋于败亡
,
足为后鉴
。
诸 葛 亮 自二十六岁出山辅助刘备
,
到五
十三岁病死五丈原军中
。
廿七年间
,
他集蜀
汉政治
、
军事
、
经济许多方面的 大 权于一
身
,
而处理事务 都很恰 当
,
少有过失
。
这是
由于他具 有多方面的才能和优 良的品德
。
他
有远大的政治眼光
,
始终 坚持联吴抗 魏的国
策
。
关羽拔启
,
不听其言
,
致荆州失守
,
连
性命 也保不住
。
刘备执拗
,
不听其 言
,
致有
火烧连 营
,
白帝城托孤之事
。
皆证明他的见
地超 人
。
后来孙 权称帝
,
有人又建议借此伐
吴以报前仇
,
亮坚特不可
,
继续联吴
,
统兵
六出祁山伐 魏
,
保住蜀汉河山
。
他 有卓越 的
军事才 能
,
治军能使士卒甘心效命
,
临 战又
有优良的战略战术
,
因此历经百战
,
屡建奇
勋
,
就是败退
,
也有节度
,
空城计不 是人人
所 称道的吗?他又是出众的财政经济家
。
当
时连 年征战
,
军费负担很 重
,
人民 生活困
苦
。
他扶持农业
,
鼓励蚕桑
,
大量生产四川
的传统工艺特产蜀锦
,
又广开盐铁之利
,
又
使军队屯田
,
多种措施
,
增加了收入
,
保证
了国家开支
。
诸葛 亮的智 多识广 与他谦逊谨慎的品德
密不可分
。
后人说
:
“诸 葛一
生惟谨慎
”
,
颇有道理
。
他善于听取群众意见
。
他在
《与
群下教》中希望他的属下都能积 极 提 出意
见
。
他说
:
经过反复讨论
,
放弃 自己不正确
意见
,
接 受正确意见
,
就像丢掉烂 鞋子而得
到珠宝玉石一样(
“违
复而得中
,
犹弃 弊恳
而得珠玉)但是
,
他认 为人们 很难 把话说
完(
“
然人心苦不能尽
”
。
)因此他 举 出董幼
宰和徐元直做榜样
,
希望大家学习他们
。
董
幼宰参署七有
一
如果事情有不合理的地 方
,
甚至反复十次来和 他商量
,
徐元直能够一贯
坚持提 出自己的意见
。
他希望大家也能够这
样做
,
对国家 有益
,
他 也可 以少犯错误
。
(
“苟
能慕元直之十一
,
幼宰之殷勤
,
有忠于国
,
则亮可少过 矣
”
)
。
诸葛亮生活在封建 专制
时代
,
在那个时代里
,
掌权者搞点独断专 行
完全是不足 为异的
,
何况加上他那样的权 势
和威望
,
但是他并不搞一言 堂
,
他并不事事
自己说了算
,
听不得反对意见
。
在初出祁山
时
,
因街亭失 守
,
兵败而还
,
诸 葛亮就上 疏
自贬
,
说 自己不 能很好训练部下
,
见事不明
,
用人 不 当
,
按照古训
,
失 败应该责备主帅
。
(
“春秋 责帅,
罪何所逃
,
请自贬三等
。”
)
本来
,
马傻临 出发前
,
他 有过明确的命令
,
谆谆嘱咐
,
耍他在要道之处扎 营
,
并叫他立
了军令状以 示慎重
,
可是 马谩却 违反了训
令
,
把兵马扎于孤山顶上
,
自以为可以居 高
临下
,
能势如劈 竹
。
却不 料被司马鼓团团围
困
,
断绝水源
,
大败而归
。
论理
,
诸葛亮完
全可以一推了事
。
这不是马傻执行中的错误
吗?我的原 则指示是正确的
、
何况我是一再
打过 招呼
,
等等
。
但是 他并不如此
,
他承担
了责任
。
这件 事的余波虽小
,
但也颇发人深
思
。
《自贬疏》
寄 到成都后
,
后主刘禅看了
说
:
胜败乃兵家 常事
,
何必如此!待中费伟
就说道
:
“治
国者必 以奉 法为重
,
法若不行
,
何以服人?
承相 败绩
,
自行贬降
,
正其宜
也
。
”
于是刘禅下诏贬去孔明垂相职
,
降为
右将 军行垂相事
。
这件事启发人之处 有两
点
,
第一是有人 敢于 主张要贬孔明的 官
,
不
管他如何的位 高功大
,
不怕报复打棍子
,
第
二是孔 明后来没有怀恨于心皇帝都不想贬
: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