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死后
,
封户 由诸子分继
。
曹操这样做的目的
,
和汉 武帝一样
,
是在削弱分封势力
,
以
加 强中央集权
。
曹操在政 治上 打击 豪 强的重要措施
,
是以
“唯
才是举, ’
,反对豪强地 主 的
“
唯 亲 是
举
”
,
用 以打破 豪强地主特别是世家豪族对政 治的垄断
。
东汉以来
,
豪强地主把持官吏选举制度
,
作为保持和扩大政治势 力的手段
。
察举
、
征 辟制度成为豪 强地主垄断政 治的主要工具
。
察举是 由地 方向中央推荐
,
名目有贤良
、
方正
、
文学
、
茂才
、
直言
、
孝廉等
。
征辟是由皇帝
、
三公直接征用
。
无论是察举还是征
辟
,
都 不 出豪 强地主集团
。
选举的时候
,
不是选自己 的亲戚
,
就是朋友
。
父兄做了官
,
征 辟 的命令马上就会 落到 这家的子弟头上
。
一句话
,
“
唯亲是举
”。
衰绍就是搞这一套
,
“
所任唯亲戚子弟
”
。
在豪族 的垄断下
,
又 以华而不实
,
矫柔造作 的儒家政治道德为标
准
,
结果是官吏选举制度腐败不 堪
,
吏治极端黑 暗
。
当时社会上流传着这样的民谣
:“
举
秀才
,
不知书
。
察孝廉
,
父别居
。
寒素清白浊如泥
,
高第良将怯如鸡
。”
这是对豪族垄断
政 治 的很好揭露与批判
。
曹操针锋相对地提出
“
唯才是举
”
,
打击豪族的
“
唯亲是举
”。
建安后期
,
曹操一连三
次下令 求 贤
,
明确指出
:
“
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
,
进取 之士未 必能有行
。”
提出
“被褐 怀
玉
”、“盗嫂受
金
”
、
“
负污辱之名
,
见笑之行
,
或不仁不孝而有治 国用兵之术
:
其各举
所知
,
勿有所遗
。”
曹操用
“
才
”
和豪族的用
“亲”
相对抗
,
和儒家的政治道德标准 相对
立
,
打破豪族 以门第和名节作 为用人的标准
,
这在豪族以儒家虚伪道德为最 高标准垄断
选举的 时代
,
可以说是大胆的反潮流
。
曹操不仅这样说
,
在实际上也这样做
。
他
“拔
于
禁
、
乐进于行阵之 间
,
取张辽
、
徐晃于亡 虏 之内
,
皆佐命立功
,
列为名将
。
其余拔 出细
微
,
登 为牧守者
,
不 可胜数
。”
曹操的用人
,
反 映了地主阶级中下层的利益和要求
,
时
于打击豪族分裂势 力
,
巩 固和加强统一集权起了重要作用
。
“
唯才是举
”
和
“唯
亲是举
”,
是在用人方 面的两条路线的斗争
。
正如毛主席 所指
出
:“
在这个使用干部的问题上
,
我们民族历史中从来就有两个对立的路线
:
一个是任
人唯贤
’
的路线
,
一个是
‘任人唯
亲
’
的路线
。
前者是正派的路线
,
后者是不正派的路
线
。”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
,
一切腐朽没落的势力
,
在用人问题上
,
都实行一条
“任 人
唯亲
”
的不正派路线
。
这是由他们 反动的政治路线所决定的
。
林彪和历史上的反动 派一
样
,
为 了推行其反革命的修正主 义政治路线
,
大搞
“
任人唯亲
”
,
招降纳叛
,
结党营私
,
拼凑反革命队伍
。
结果叛党叛国而去
,
死无葬身之地
。
曹操打击豪强兼并的斗争
,
是地 主阶级内部权 力和财产的再分 配
。
它同黄 巾农民起
义对豪强地主的打击
,
在性质上是不同的
。
曹操就曾参与过对黄巾起义的镇压
。
由于地
《盐铁论
·
刺权篇》
。
《饱扑子
.
审举》
。
《三国志
·
郭嘉传》注引
《傅子》
。
《三国志
·
武帝纪》
。
《三国志
·
武帝纪》注引
《魏书) ) o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 中的地位》
。
《毛泽东选集) } (
合订本)第49 3 页
。
一
6
一
2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