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称 引《论语》现象研究
矩儒者相去甚远
,
但在其教令中
,
也是满口
“
子曰
”。
建安十五年著名的
“
唯才是举
”令,
引
《 论语
·
宪问》
“
孟公绰为赵
、魏老则优,
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
《 武帝纪》
,
第犯页
,
借以强调
德才兼备者之难得
。
建安二十一年曹操还邺祭拜祖先时
,
特地发布教令
,
援引《 论语
·
八
俏 》
“
祭神如神在
”
、《
子罕》
“
虽违众
,
吾从下
”,
对祭祀仪式稍作修改
,
藉以表现他悟遵圣训
。
当年孔夫子郁郁不得志 的一些牢骚话
,
这时却都成了语调铿镶的政治高调
,
是作政治秀极
方便的台词
。
《文帝纪》注引《献帝传》载禅代众事中
,
面对汉献帝的禅让
、众
大臣的劝进
,
曹巫一再下令
,
先后援引《 论语 》六处
,
以表示自己辞不敢当的真诚与坚决
,
并且要求将 自
己的话
“
宣之天下
,
使咸闻焉
”
第页
。
《三国志》各卷卷末之
“
评日
”,
是整部书的纲目
,
是史家着力 的点睛之处
,
也是其春秋
笔意的和盘托出
。
在陈志凡六十五卷
“
评曰
”
中
,
有两处援引《论语 》
。
卷五十七评日
“
陆
绩之于扬《玄》
,
是仲尼之左丘明
,
老耽之严周矣以瑚琏之器
,
而作守南越
,
不亦贼夫人
与
”
第
页
《论语
·
公冶长》
“
子贡 问日
‘
赐也何如
’子
曰
‘
女器也
。’
曰
‘
何器
也
’曰‘瑚琏也。
”
’
《 论语
‘先进
》
“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
。
子曰
‘贼夫人之子。
”
’
卷六十四
评曰
“
诸葛格才气干略
,
邦人所称
,
然骄且吝
,
周公无观
,
况在于格
”
第页《论语
·
泰伯》
“
子曰
‘
如有周公之才之美
,
使骄且吝
,
其余不足观也已
。
”
’
在昔孔子作《春秋》
,
游
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
可见作史之难
,
难在褒贬得当
。
陈寿在经学大师憔周 门下被目为游夏
《晋书
·
文立传》及其援笔作史
,
乃以孔夫子之语为褒贬
,
则其议论不亦严正乎陈寿
《三 国志》能淘汰当时多种官修
、私修史书,
独传至今
,
名列正史
。
论其优长
,
固亦多矣而
议论之正大高严抑亦其一耶
说到以《 论语 》 褒贬历史人物
,
那就不能不提一提东晋的孙盛
。
孙盛号称一代良史
,
以
攘斥佛老卫道儒教流称后世
。
在裴注所引
“
孙盛日
”
中
,
孙盛以名教纲常褒贬三国人物
,
凡
引《论语 》十处
,
几乎到了言必称仲尼的程度
。
三 三 国时代的 论语》注释
中国历史上知识阶层重视一部书有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
,
那就是为之作注
。
一个时
期某部书注本的多与寡
,
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反 映 出其影响的变化
。
三国时代《 论语》的
注本
,
可谓十分繁富
。
除了后来列人
“
十三经注疏
”
的何晏《 论语集解》
,
近人程树德 论语
集释》中提到的还有王朗
、王肃、王
弼
、陈群
等家的注本
。
今据《三国志》
,
可知当时至少还
有两个注家
—
张昭
、虞
翻
。
《吴志
·
张昭传》
“
昭在里宅无事
,
乃著《春秋左传解》及《 论
语注》
。”
第
页《吴志
·
虞翻传 》
“
翻又为《老子》
、《
论语》
、《
国语 》训注
,
皆传于世
。”
第页
四三 国时代 论语》的称名
这里我们谈谈三国时代《论语 》的称名问题
。
《三国志》中称引《 论语》
,
除了揭集
“《
论
语》
”
、“
孔子
”
、“
仲尼
”等字样外,
还有以下几种称名方式
。
《 论 》
、《
语》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