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宗教的关系时
,
指出
:
那时
“任何 社会
运动 和政治运 动都不得不采取神学的形式
;
对
于完全 受宗教 影 响的群众的感情说来
,
要掀起巨大 的风暴
,
就必须让 群众 的 切 身 利益
披上宗教 的外衣出现
”(
《路德维希
·
费尔巴哈 和德国古典哲学 的终 结》)
。
拿恩 格斯这段教导来分析
曹操的
“挟天 子而令诸侯”的策
略
,
也完全适用
。
在曹操的那个时代
,
统治近二百年的东
汉皇室
,
对群众还是有影响的
。
曹操
“挟
天子而令诸侯
”,
打着东汉皇 室的旗号
,
是为 了
披上一 种政治外衣
,
以利 于动员群众
,
掀起巨大的政治风暴
,
打倒割据 势 力
,
达到统
一全国的政治目的
。
所以
,“挟
天子而令诸侯
”,
是曹操为 了完成 统一事业的一个重要策
略
。
如果曹操不采取这一策略
,
或者干脆代汉称帝
,
这对他搞统一来说
,
都是不利的
,
都是政治上的失著
。
有着政治远见的曹操
,
一辈子 不做皇帝
,
始终坚持
“挟天子 而令诸
侯
”,
就 是 出于这种政治上的考虑
。
在中国历史上爆发过许多披着宗教外衣
、
打着旧皇
室旗号的农民起义
,
农民革命英雄们 利用 宗教
、
皇权
,
那也完全是为了动员群众
,
起来
推翻封 建统治
。
在这个问题上
,
大儒家袁绍和曹操的态度完全相 反
。
袁绍害怕在他身旁
安置一个皇帝
,
会削弱他的权力
,
使他不能再割地称王
,
为所欲为
,
因此拒绝了沮授向
他提 出的
“
宜迎大驾安宫邺都
,
挟天子而令诸侯
,
畜士马以讨不庭
”
(《三 国志
·
魏志
.
袁绍
传》注引《献帝传》)
的建议
。
袁绍想在他的统治圈子内外多立几个皇帝
,
他 曾阴谋策
,
划把
幽 州牧刘虞抬 出来称帝
,
后来为 了和以曹操为代表 的统一势力相对抗
,
他又妄图 自己称
帝
,
这完全是包藏祸心
,
阴谋扩大当时的四分五裂局面
。
袁曹在这个间题上的分歧
,
反
映了儒家分裂路线与法家统一路线的根本对立
。
曹操定都许昌以后
,
又接受了枣抵
、
韩浩的建议
,
推行了适应当时情况的屯田制度
。
曹操的
《置屯田令》
说
:
“夫定国之术,
在于 强兵足食
,
秦人 以急农兼天下
,
孝武以屯田
定西域
,
此 先代之良式也
”
(《三 国 志
·
魏志
·
武 帝纪》注引《魏书》)
。可见曹操
的 屯田政策是继
承了在法家治理下 的秦国的重农政策
,
特别是直接继承了法家汉武帝所推行的 屯田政策
。
但曹操的屯田政策和汉武帝的屯田政策则有不 同
:
首先
,
汉武帝主要是推行军屯
,
曹操
则大规模推行民屯
。
其次
,
汉武帝推行屯田的区域主要在边远地带
,
规模较小;曹操推行
屯田的区域重点在内地
,
规模广 阔
。
这些不同
,
当然主要是由于 东汉末年较之汉武帝时
社会上荒地多
、
流民多等客观情况决定的
,
但也说 明曹操善于 因顺 形势把法家的重农政
策加以丰富和发展
。
由于曹操的屯田政策有上述特点
,
所以它所收到的效果也格外巨大
。
曹操所选拔 的法家官吏和将领
,
大多都能认真地执行屯田政策
。
当时
,
西 到关陇
,
北到幽冀
,
南到淮河流域
,
特别是在 中原地区
,
到处都有民屯或军 屯的建置
。
在这广大
区域里
,
佃兵和屯田客开辟荒莱
,
辛勤地进行农业生产
,“所在积粟,
仓凛皆满
”,
使曹
魏政府解决了严重的军粮问题
。
当时在生产战线上
,
还有不少 自耕农民
。
这些 自耕农民是曹魏政权和世族豪强激烈
争夺的对象
,
曹魏政权要强迫 自耕农民为它服役纳税
,
世族豪强则要把 自耕农民变成受
他们控制和剥削 的庄 园里的劳动人手
。
为了打击世族割据势力和保障政府的剥削
,
曹操
采取了一系列稳定自耕农生产的措施
。
曹操的这些措施
,
首先是令各州郡的地方官吏对破产流民进行招徕
,
把他们安插在
荒地上
,“课使耕桑”
。
曹操所选择的 法家官 吏 大多都能 注意到农业生产
,
奖励农 民喂养
牛马鸡豚
,
制造农具
,
开垦荒地
,
兴修水利
。
曹操还下令
“重豪
强兼并之法
”,
对世族豪强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