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 知
,
诸葛亮的性格特 征是 忠和智
,
而他的用 人失误
,
正是他
“尽 忠”和“恃智”
的结果
。
关羽放曹后
,
诸葛亮喝令
“
推出斩之
,
以正军 法
”
。
只 因
“
玄德乃告之日
:‘昔吾弟
兄三人结义
之时
,
誓同生死
,
今日兄弟犯法
,
固当死 罪
,
奈何违却前盟
,
望 权记过
,
后将功赎之
。’
众 皆哀告
,
孔明方才饶了
”
。
(卷 十一第一节)后来马傻街亭 失守后
,
众人照样 哀告
,
而 最终以挥泪斩之为结
局
,
也是因为思念起先帝临终之言
。
选用关羽留守荆州
,
正是诸葛亮猜度刘备的心 意而作出 的
错误决定
,
“今教关平贵 书前来
,
其意欲云长公当此重任
。”他
的猜度是否合理姑且不论
,
这一举
动本身就是错误的
,
因为他的用人标准并非
“量
才
”,
而是看刘备的眼 色
。
误用李严
,
也是出于 同
样的原因
。
对李严错误的一再宽容
,
仅仅因为李严是刘备选中的托孤之臣
。
听刘备之言
,
度刘备之意
,
遵刘备之嘱
,
这些无疑皆属 忠君之举
,
但他却给 蜀汉事业 造成了
莫大的损失
。
诸葛亮与魏延 矛盾 的激化
,
是因伐魏战争中魏延提 出的兵 出子午谷
、腹
中开花的 出奇制胜
之策与他所 主张 的出祁山大道
、
步步为营的稳 扎稳打 的战术思想相抵悟
。
由此演化的对魏延 的
诬害
,
颇有排除异己之嫌
。
如果说刘备时代蜀汉集团的 由弱 而强
,
是刘备以他的宽仁厚德感召
天 下英雄的结果
,
那么
,
诸葛亮 秉政 期间 蜀国 的一撅不 振
,
与他偏 狭的用 人 政策 不无关系
。
恃一
人之智
,
导 致 的结果 是六 出祁山的劳而无功
。
《演义》通 过对诸葛亮用人失误的描写
,
给了我们这 样 的启示
:
对一 人之 忠
,
会误一国之事
;
凭一人之智
,
难荷天 下之任
。
这正是《演义》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 处
。
当然
,
我们不能说小说作
者已经认识到了封建忠君 思想的弊端
,
也不能说作品已有了对英雄史观的修正
,
但是作 者以
“
考诸国 史
”、“
留心损益
”的 现实
主义笔法
,
终于不能背谬历史的真实
,
从而反 映 了封建社会政
治制度的腐朽 本质
,
提示 出这 一生 活本来的真理
。
高尔基在《给马
·
加
·
西瓦齐夫信》中指 出
:“人们
是形 形色色的
,
没有整个是黑的
,
也没有
整个是白的
。
好的和坏 的在他们身上搅在 一起了—
这是 必须知 道和记住 的
。
”演 义》中诸葛
亮形象的塑造
,
正是 这一 艺术 规律 的体现
。
和所有从政的封建知识分子一 样
,
诸葛亮是怀着治国平天下的远 大抱负登上政治舞 台的
。
他以非凡的见识
,
选 定了刘备集团作 为 自己实现政 治理想 的依 托
。
由于刘备的倚重
,
使得他比
其他从政 文人 更 充分 地发 挥了才 智 的潜能
,
展现了自身的价值
,
但是
,
他仍然没 有摆脱像所有
从政文 人一 样 的依附地位
。
于是
,
既要依附于人
,
又想 他人依附的尴尬心态
;
既 要受 制 于人
,
又
想制服他人的双 重 人格
,
这些从政文 人共有的特征
,
在诸葛亮身上也 明显地存在着
。
受制于人
,
就必须看人 的 眼色
;
要制服他人
,
就 必须维 护自己的权威
。
所以
,
他的忠君
,
在很大程度上是为
了达 到政治目的的 一种 自觉意识
,
他 的治人
,
也是为了实 现政治愿望 的一种必然行为
。
这种在
政治欲望驱使下 的 忠君意识和治人 行为
,
必然使人物 性格 在一定程度 上受 到扭曲
,
政治使命感
愈强
,
扭曲的程 度愈 大
。
这既是诸葛亮
“
瑕疵
”生成 的主要
原因
,
也是 造成诸葛亮人 生 悲剧 的重
要因素
。
作者虽然极 力颂 赞诸葛亮
,
但他 却无 法改变 人物 悲剧性的社会角 色
,
因而 也就自觉不
自觉地表 现了这 种 忠君 意识和治 人行 为所 造成的
“
失 明
”和“
失聪
”,
揭 示了人物 性 格因扭 曲而
呈 现 出的 多元 化的复 杂性
。
这 光环下的 阴影
,
却使诸葛亮 形象具 有了厚重 的立体感
,
显 得 更加
真 实
。
(责任编辑
单桂茄)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