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国演义》 是怎样塑造刘备形象的 1 6 3
容几时” 。( 第五十六回)一次严重的争土拓地之争,被刘备的眼泪化解了。
《 三国演义》说,刘璋与简雍同车出城投降,刘备出寨迎接,握手流涕日:“ 非我不行仁义,奈
势不得已也! ”( 第六十五回)这样的哭,简直无异于人们常说的 “ 鳄鱼的眼泪” ,但作者却要通过此
情此景掩盖刘备的假面,表现刘备的 “ 仁德” 。
至于闻知关羽遇害,号哭终 F t ,“ 一 F t 哭绝三五次 ,三 F t 水浆不进 ,只是痛哭,泪湿衣襟,斑斑
成血”( 第七十八回) ,张飞被杀,放声大哭,昏绝于地 ( 第八十一回) ,自 然属于情理中事。
《 三国演义》在刘备弥留之际,让他作了最后一哭,说:刘备病人膏肓,又哭二位结义兄弟,其
病愈深,两眼混花,“ 忽然阴风骤起,将灯吹摇,灭而复明,只见灯影之下,关、张二人侍立。刘备
起而视之,上首乃云长,下首乃翼德也。刘备扯定大哭” 。在此,作者特意撰述三兄弟 “ 集首”于病
榻之旁,并让关羽告诉大哥 “ 上帝以臣二人平生不失信义,皆敕命为神” ,预示大哥也将仙逝为神,
呼应并完成了作者所设定的 “ 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 “ 大义”之举 ( 第八十五回) 。
刘备以哭终命,显然不是大的政治家的形象,但足可博得广泛同情。
附言:我如上叙说 《 三国演义》对于刘备形象的塑造,是不是要否定 《 三国演义》这部著作呢?
不,绝对不。我一直认为,《 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上最具经典意义的伟大的文艺作品之一。《 三国
演义》的思想倾向,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思想潮流,它在充分渲染曹操诡谲奸诈、残忍少信及其无君
之心的一面的同时,尽力塑造刘备的正面形象,突出他的忠勇,渲染他的智能义德,夸张他的事功,
不讲或少讲他的弱点和错误,回避他的虚伪酷虐,都是著作的主题思想所要求的。这种经过艺术加工
过的曹操和刘备,已经不是或不完全是原来意义上的曹操和刘备。我在 《 曹操评传》一书中说过,
这种差距是应该允许的,因为它是文艺作品,是历史小说,而不是历史书。
历史著作要求的是史实本来面 目的记述和探索,是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的总结,以及由此得出的
规律性结论,进而让读者得到或增长历史知识,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受到历史的、政治的、道德的,
以及艺术的、科技的等诸多方面的教育;文艺著作,包括历史小说和戏剧,是服务于一种大的思想前
提下的形象思维作品,而这种前提往往是作者所处社会和历史环境所决定了的,作者可以根据时代和
作品本身的需要,在大的思想前提下,在大的历史框架内引述、素描、渲染,甚至虚构某些历史场景
和人物。所以,历史著作和文艺作品中的历史人物有一致的地方,但常有或更多的是差别,甚至迥然
不同。这一点,自然会在一定范围内造成一些混乱,但是,它们的社会、思想作用,却在某种意义上
又可能是殊途同归的。正因如此,二者完全可以并行不悖而绝对不能相互取代。
《 三国演义》鞭笞诡诈邪恶、褒扬义德忠勇的积极意义,以及描述战争场面和众多人物而取得的
可喜的愉悦人心的艺术价值,是永生的。它的负面作用,始终是第二位的。关键的问题是,我们必须
时刻不忘,《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和历史中的真实人物,特别是曹操、刘备、诸葛亮等重头人物,是
不同的,或不完全相同的。否则,我们获得的知识将是片面的,或是混乱的。
注释:
①《 三国志 · 蜀书 · 先主传》注引 《 魏书》 。
②③ 《 三国志 · 蜀书 · 先主传》 。
④ 《 资治通鉴》卷6 2 ,献帝建安元年。
⑤ 《 三国志 · 蜀书 · 先主传》 、《 三国志 · 魏书 ·吕布传》
并注。
⑥ 《 三国志 · 魏书 · 曹仁传》 、 《 三国志 · 蜀书 · 先主
传》 。
⑦ 《 三国志 · 魏书 · 武帝纪》 。
⑧ 《 三国志 · 魏书 · 徐晃传》 。
⑨ 《 三国志 · 魏书 · 张邰传》 。
⑩ 《 三国志 · 魏书 · 董昭传》 。
⑩ 《 三国志 · 蜀书 · 先主传》 。
⑩ 《 三国志 · 蜀书 · 诸葛亮传》 。
作者单位:《 新华文摘》杂志社
责任编辑:尚永琪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