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夷陵之战”确系以少胜多
(0 次评价)3123 人阅读0 次下载
生和消亡 , 阶级斗争的发展和变化都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弓 !起的 。 因此 , , 生产力的发展是阶级 斗争的原 因 , 阶级斗争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 恩格斯在 《路德维希 · 弗尔巴哈和镇国古典哲 学的终结》第四章曾经指出在考察历史发展动 力问题时 , 要透过历史人物的想思动机看到隐 藏在它们背后的 “动 力的动 力” 或 “最 后的动 力” ,。 这 个 “动力的动 力 ” 或 “最后 的动力 ” 是指阶级斗争吗?否里 “这两大阶级 (指资产阶级 和无产阶级— 引者注) 的起源和发展是 由于纯粹经济 的原 因 。 ” 是因为 “资产阶级 使 用的新的生 产力同现存的历史上继承下来 的而且被法律神圣化的生产秩序不 相容了 。 ” 这里恩格斯明确指出 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了 新的生产力同现存的 生产株序不相容 了 , 这才是 “动力的动 力” 。 可见 , ’ 就 某一历史事件来 看 , 生产力的发展也是阶级斗争的原因 。 列宁在 《卡尔 · 马克思》一 中文进一步阐发了恩格 斯这一思想 , 指出 了唯心史观的两个主要缺点 。 其中 ‘ 。第一, 以 往的历史理 论 , 至多是 考察 了 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 , 而没有考究产生 这些动机的原因 , 没有摸到社会关系体系发展 的客观规律性 , 没有看出物质生产 发展程度是这 种关系的根源 ;” 恩格斯和列宁从正 反两 个方面阐明了生产力是 历史 发展的 “ 最后动力 ” 或 “ 根源 ” , 也就是我 们说的 根本动力 。 注释 : 《马克思 、 恩格斯选集》第一卷10 8页 。 《马克思 、 恩格斯选集》第二卷8 2一8 3页 。 《列宁选集》第一卷8 8 页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24 6 页 。 《列宁选集》第二卷58 6 页 。 (上接第8 4 页) 总算起来 , 去掉关羽的荆 州 守军不计 , 蜀汉的全部兵 力在夷陵 战前还可达十五 、 六万以 上 。 在这样的军事实力基础上 , 刘备为夺回荆州 , 报关羽之仇 , 盛怒之下率师东征 , 出动十 万之众 , 当然是完全可能的 。 把蜀汉能动 用的兵 力估计过低 , 认为 “刘备所 能动用的最大兵 力也只是四 万左右 ” , 恐怕根据不足 。 试看刘备败绩犹亭后 , 巴西太守阎芝能够迅速 “发诸 县兵五千人 , 以补遗缺 ” (《蜀志 · 马忠传) ) ) , 一个郡就可立刻出动这么多后备兵 员 , 蜀汉 的军事潜力不可低估! 综上所述 , 我认为蒋文所谓夷陵之战 “双方的兵力大体相当, 陆逊的兵力还可能稍多于 刘备 ” 的结论颇值得商榷 。 依我的管见 , 这一战陆逊确实是以少胜多 , 以弱胜强 。

打分:

0 星

用户评论:

魏武帝
于 2017-07-26 上传
畅读榜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5160554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5-5-14 05:37 , Processed in 0.612161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