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的门户也被孙昊关死
,
蜀汉政权就只能坐
困益州
,
“处孤绝
之地
”
,
(
《蜀书
·
诸葛亮
传
》注引《默记述佐篇》)
“
以一州之地与贼
持久
”
,
(
《蜀书
·
诸葛亮 传》注引《汉晋春
秋
》)
而
“四
川非坐守之地也
”
,
若
“恃其
险而坐守之则必 至于 亡
。
”
(《谈史方舆纪要
·
四川序》)
蜀汉不但争霸中原的战略计划全
盘落空
,
而且在三 国以实力 为基础的角逐中
,
自身的前途也是岌岌可危
。
蜀汉之所以必须夺回荆州
,
还在于此时
东汉末年那种
“豪杰并起,
跨州 连郡者不可
胜数
”
(
《蜀书
·
诸葛亮传》)的局 面也已不
复存在
。
当初刘备虽然一 再失地丧师
,
但由
于处在军阀混战的局面下
,
发展的余地很大
,
在此处的损失
,
还可以靠夺取彼处来弥补
。
而此时三足鼎立局面已成
,
北方是曹魏的一
统天下
,
东边则有孙吴牢据江东
,
刘备在北
边和东边都不可能再取得战略根据地
,
能够
作为战略根据地的就只有荆益二州了
。
如今
荆州得而复失
,
其后果之严重就非同以往
:
当初刘备失去徐州
,
尚有豫州
、
青州
、
荆州
等地可走
,
如今失了荆州
,
除了坚决争取夺
回之外
,
就别无第二条路可走了
。
因此
,
在
这个意义 上讲
,
蜀汉政权为了在三足鼎立的
形势下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
为了给最终
实现其战略目标重新创造条件
,
就非发动这
场东征去夺回荆州不可
。
二
刘备东征从根本上 并不 违
背联吴拒曹的战略原则
蜀 汉要夺回荆州
,
就必然要 与孙吴再次
发生冲突
。
论者往往因此批评刘备东征破坏
了吴蜀联盟
。
其实
,
由于孙吴袭取荆州
,
当
时已经使吴蜀联盟遭到了破坏
。
蜀汉要么以
彻底放弃荆州作为代价来换取联盟的迅速恢
复
,
要么先夺回荆州再谋求联盟的恢复
,
二
者必居其一
。
“跨
有荆益
”
与
“外结好孙权”
二者一时不可兼得
,
这种情况是诸葛亮在隆
中时未估计到的
。
如何取舍
,
这就有一个战
略根据地与吴蜀联盟谁重谁轻
,
谁缓谁急的
问题
。
诸葛亮在隆中对策时提出了刘备集团要
争霸中原所必须具备的一系列条件
,
应该说
这些条件都是至关重要
,
缺一不可的
。
但它
们的地位又决不是完全等同的
,
其缓急程度
也并非完全一样的
。
史学家王仲牵先生指出
:
对于蜀汉集团来说
,
“第
一是要取得荆益两
州
,
巩固根据地
,
安定后方
,
积蓄力量,
第
二 是巩固吴蜀联盟
,
共抗曹操
;
第三在军事
上
,
主要是巩固襄阳和汉 中两大战略丛 地
,
条件成熟时
,
两面钳击洛阳
,
东吴出合肥侧
击
。
”
(王仲荤
:
《魏晋南
北朝 史
》第84页 )
“跨有荆益,
保其岩阻
”这是刘
备集团实施其
所有的战略方针的前提和基础
,
是实现其战
略目标所必须具备的一切条件中最紧迫最根
本的条件
,
也是蜀汉政权要生存立脚的起码
条件
。
当然
,
吴蜀联盟也非常重 要
,
尤其在
三足鼎立的形势下更具有特殊重 要的意义
。
但如果和战略根据地这个根本条件相比
,
毕
竟不是第一位的
。
皮之不存
,
毛将焉附?对
于历史上任何一个政权
,
取得立脚之地
,
总
是压倒一切的首要间题
。
孙吴不惜以破坏吴
蜀联盟来夺取荆州
,
且认为
“
如其不虞
,
当
倾国争之
”
(
《吴书
·
陆抗传》)
,
正是出于
这样的原则
。
那么
,
蜀汉出于同样的原则去
夺回荆州
,
也是无可厚非的
。
如果指责刘备
东征破坏了吴蜀联盟
,
这无异于要求蜀汉彻
底放弃荆州来维持吴蜀联盟
。
吕蒙曾
“劝孙
权取蜀
,
全据长江
”
。
(
《蜀鉴》卷二)那 么
,
蜀汉是否也要以益州拱手相送才算不 破坏吴
蜀联盟呢?蜀汉如果没有荆益两州作为战略
根据地
,
没有相当的实力和战略地位
,
它凭
什么去和孙吴联盟?再从蜀汉后来的历史来
看
,
蜀汉失去荆州后
,
战略根据地遭到破坏
,
尽管恢复了吴蜀联盟
,
诸葛亮也努力实践他
在隆中提出的各项方针
,
惨淡经营
、
“鞠躬
尽力
,
死而后已
”
,
其后继者对这些方针也
是奉行不渝
,
但由于不能
“跨有荆益”
,
吴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