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君臣父子之道和忠 义思想更为突出
,
庸愚 子为孝宗弘治甲寅本作的序
,
序云
:
史书应循
孔子作《春秋》寓裹贬之法及孟子所云圣君贤臣之道
,
“至朱子纲
目
,
亦 由是也
。
”
点 出
朱熹的通 鉴纲目作为治史的楷模
,
实为《三 国志通俗演义》的正统观张本
。
序又说
:
“曹
瞒虽有远 图
,
而志不在社被
,
,
假忠欺世‘卒为身谋
,
虽得之必失之
。」
方古奸贼
,
仅能 逃其
不杀而已
。
固不足论
。
孙权父子
,
虎视江 东
,
固有取天 下之志
,
而所用得人
,
又非老瞒可
议
。
惟昭烈汉室之胃
,
结义桃 园
,
三顾茅庐
,
君臣契合
,
辅成大业
,
亦理 所当然
。
其最 尚
者
,
孔 明之忠
,
昭无日星
,
古今仰之
;
而 关张之义
,
尤宜尚也
。
”
嘉靖壬午修髯子所作的
《三国 志通俗演义引》对此阐发得更为明确
:
“知正
统必 当扶
,
窃位必当诛
,
忠孝节 义必
当师
,
奸贪谈按必 当去
。
”
提出了读这部历史小说应以国统的正伪作为出发点
,
才能从中
受到是非
、
风教的熏染
。
联系修髯 子推崇朱熹通鉴纲 目的三国正统观
,
,
可叭领悟朱编纳祠
对罗贯中创作这部历史小说的 正统论所起的指导作用
。
一
L
1
与封建正统论直接有关的是对诸葛亮的评价问题
。、:
{
诸葛亮是历史人物‘在小说中是艺术典型
。
《兰国志》或狱三国演义》都肯定他是地
主阶级的政治家与军事家
。
。
两书相比而言
,
历史评价稍有逊色
,
即对其军事才能留有分
寸
,
但小说则对其军事才能赞颂备至
。,
_
二
不管封建史家的史评如何
,
有一点是相同的
,
都受封建正统史观的制约
。
大林说来萝
凡属统一王 朝主张帝魏伪蜀者
,
都 褒扬曹操而贬低孔明 的军事才能
,
西晋的陈寿 就 是如
此
,
他评诸葛亮‘奇谋为短, ,
,
却大肆溢美曹操的韬略、北宋的司冯光引用陈寿的评语
,
对诸葛亮理政治民的才干绪企崇备至
,
’
却无一字评及军事才能
。
,
相友
,
对曹操则大肆褒扬
说
:
“与敌对阵,
意 思 安闲
,
如不欲战然
,
及至决机乘胜
,
气势盈溢
。
勋劳宜赏
,
不吝千
金
,
无功望施
,
分毫不与
‘
”
凡属分裂王 朝主张帝蜀伪魏者犷都儿乎不同程度地褒扬诸
葛亮的军事才能
。
如东晋的
《表 子》
、
《默记》
、
《蜀 记》三书的作者均盛誉诸葛亮 用兵
堪称孙吴亚匹
。
特别是
《表子》赞
“其用兵也,
,
止如山
,
进退如风
,
兵出之日
,
天 下震
动
,
而人心不忧
”
,
又称
“亮勇
而能斗
。
”
再如南宋陈亮 在
《酌古论》里 也是赞不绝
口
,
他批驳了陈寿品评孔明
“奇谋为短”
的看法
,
明确指出不能以成败论英 雄
。
甚至 预
言
“吾 尝论孔明而无 死,
则仲达败
,
关中平
,
魏可举
,
吴可并
,
!
礼乐 可兴
。
”
卯可见
,
历
史家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评价互有歧异
,
那么谁是谁非呢李若以赤壁之战平心而论
,
对诸
葛亮 的军事外交才能不能高估
。
据实考察
,
他为促进孙刘结盟的功 劳不如鲁肃
,
他为 拟订
打败曹操的谋略不如周瑜
。
、
可是
,
《三国演 义》的作者没有完全拘泥于史实的原型
,
而是依据诸葛亮性格的 逻辑
发展
,
采 取 预示
、
对比
、
村托的写法
,
立体地塑造了诸葛亮叱咤风云
、
足智多谋的艺术形
象
。
小说中的军事家诸葛亮不是历史的复制
,
而是艺术的创造
。
特别是从赤壁 之战诸葛亮
形 象的描写中
,
可以看出历史小说创作虽有其自身的特征
,
但仍需遵循艺术创作的规律
。
可以说
,
《三国 演义》中的诸葛亮比历史著作中的诸葛亮的精神境界更高
、
内心世 界 更
美
。
一句话
,
他 源于历史
,
又高于历史
。
注
元姚越《国朝文类》卷三 1
一四
《国统离合表序》《志林》卷六《史通》卷七
璐:颐篇》
《草木 子》卷 二下《草木子》卷兰上《克谨篇》《百川书志努
-
《资治通 鉴》卷七十二
饮
魏纪》四
《资治通 鉴》卷六十 九《魏纪》一
《三国 志
.
蜀书
.
诸 葛 亮传》裴注
《陈 亮 集》卷七《酌古论》诸留孔明
·
1 05
·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