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 淮论坛 》 1 9 9 9 年第 3 期
六出祁 山
,
则尽 乎人 事
。
七擒八 阵
,
木牛流 马
,
既 已疑 鬼疑神之 不测
,
鞠躬 尽瘁
,
志决
身歼
, 仍是 为 臣 为子 之用 心
。 比管 乐则过之
, 比伊 吕 则兼之
, 是 古今 来贤相 中第 一奇 人
。 ”
而在封 建统 治者 看来
,
加 强君 主专制
,
倡导 忠孝 仁义
,
诸 葛亮是绝 好 的典型
,
所 以 清朝
乾隆皇帝
《
五 贤祠诗 》 说
“ 端称诸 葛是 完 人
”
,
极力加以推 崇
。
虽 然
,
各 阶层的欣 赏侧 重点 各不相 同
,
但是 有一点是相通 的
,
那就是 在欣 赏 中
,
始
终同情 刘备
, 敬 仰诸葛亮
, 把 诸葛亮 看作是 代表正 义 和 正 统的英 雄人物
; 在审 美欣 赏 中
,
以 浓烈 的道德 评 判把诸葛亮 视为 中国传 统文化 中道德形 象的完 美寄托
。 在这 种 心 态下
, 诸
葛亮 只 能是也 必 然是一 个 忠贞
、 济 世
、 敬 业
、
至公
、 廉 政
、 谦 虚等集天 下 美德 于一 身 的
智 慧完 人 了
。
这 里需要 说 明的是
,
作 品中的诸葛亮是一 个血 肉丰满
、 感 人至 深
、 充 满人
味的形 象
,
而不是 干 巴 巴 的神仙形 象
,
如
《
孔 明秋夜祭 北斗 》就描 写得 悲壮感 人
,
突出
地 表 现 了他 对蜀 汉政权
“鞠 躬尽瘁
, 死而 后 已
” 的忠贞 不二的精神
。 攘 星 延寿失 败后
, 孔
明 自觉 神思 不宁
,
仍 扶病 理事
。 临 终前
,
强支病 体
,
令左 右扶 上小车
,
出寨 遍视各 营
,
“ 自觉秋 风吹面
,
彻骨 生凉
, 乃 长叹 曰
:
‘吾 直不能临 阵讨贼 矣
, 悠 悠苍天
,
易此 其极
。 ”
,
对死 的无奈
,
对 生的 留恋
,
对功业未 竟 的遗 憾强烈震撼 了读者 的心
,
使读 者产 生 了无 比
的悲惋
,
无 限 的惆 怅和 强烈 的幻想
。
作 品似乎预料到这一情结
,
在 以 后的 章节 中
,
特 意
安排 了
“ 死诸 葛 走生仲达
”
,
“武侯遗 计斩魏 延
”
、
“ 摩天岭神喝
”
以及 魂昭 钟 会 等等 神奇
的情 节
,
以 显示 孔 明之 神
、 之 智
、 之 忠
,
以 慰藉读者之心
。 在 这里
,
人 味并 未掩 盖其 神
气
。
相反
, 食 人 间烟火
、
与 民共存 的英雄 才更容易被视为神灵
,
世俗化 的神灵 才 更容 易
被接 受
。
当然
,
作者高超 的写 作技巧
,
扣 人 心 弦的描写
,
更增 加了其艺术 感染 力
,
使 读
者更 容易得到 其 正义情感 的满 足
。 朱光潜 先生说
:
“ 也许 中国戏剧 最能证 明弗洛 伊德 派关
于艺术 是欲 念的满 足这 一理论
。 ”
其 实中 国古典小说也是这样
。 不过这 种
“欲念 的满 足
”
,
对于 中国读者 来说
,
首先 是道 德心态 的满足
,
民族 心理
、 情感 的满 足
。
只 有得 到 了这 种
满足
,
读 者才 认可这 一 作品
,
才能接 受和传 递这 一作品
。 在诸葛亮这 个形 象 中
,
作 者 的
创作意识 不仅 被读者 所接 受
, 而 且还被 进 一步强化 与延伸
。 作者把诸 葛亮 几乎 写成 了神
,
“状 诸葛 之多智 而近 妖
” 。
读者却 以 诸 葛亮为 完人
、
为神 人这 种世代相 传 的意识结构 为 前
提 来欣 赏
、 来 接受 作 品所 塑造 的诸葛亮 形象
。 作者顺乎 民意地
、 合理 地虚 构 了历史
,
神
化了诸 葛亮
,
契合 了 中华 民族 的思想意识 和 文化意识
。 读 者在作者 的
“ 召唤
” 声 中崇 敬
地 仰望 着
“ 鞠躬尽瘁
、 死而后 已
” 的忠 臣贤相
, 永远地相 信那些
“便如天 神
,
战无不 胜
,
攻 无不克
” 的神话
。
在这 种契合
、
强化 与延 伸中
, 诸葛 亮形象超越 了它本身 的能 量
,
产
生 了经久 不衰 的历史 魅力 和艺术 魅力
。 也就 是说
, 作者 与读 者在共 同的民族 心理驱 使 下
,
完成 了诸葛亮形 象 的塑造
,
使他 成了智 慧的 化身
,
忠贞 的代表
,
亦人 亦神 的超人
。
其实
,
《
三 国演义 》中曹 操
、 关羽 等艺术形 象也有相 同或类似 的创作与接 受过 程
。 从
这个 角度看
,
胡适关 于
“
《
三 国演义 》 不是 一个 人做 的
,
乃是 自宋 至 清初五 百多年 的 演
义家的共 同作 品
”
的论断是 可 以肯定 的
。
胡适
:
《 ( 三国演义 > 序 》
。 载
《
胡适古典文学 研究论集 》
,
上 海古籍 出版社 1 9 8 8 年版
。
章 国锋
:
《
接 受美学评价 》
。 载 《
文学思维 空 间的拓展 》
,
社科院文学所 1 9 8 8 年版
。
见 毛 宗 岗评
:
《
三国 志 演义
· 读三 国 志法 》
朱光潜
:
《
悲剧心理 学 》
。 安徽教育出版社 1 9 9 6 年 9 月版
, 第 2 8
6
页
。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