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了剥 削阶级政治 家的特色
,
也是元末割据者的指 导思想
。
历史人物的曹操
,
是否说过这句话
,
与
艺术创作无关
,
罗贯中精选这一细节
,
把
“
曹操
”
写成了不朽的艺术典型
。
与 此关联 的一个问题
:
《三国演义》反映的是三国时代的社会风 貌
,
还 是元明之际的社会风貌?
在一 些权威看来
,
历史小说当然 要反映特定历史时代的社会风 貌
,
《三国演义》当然要写三国人
,
叙
三国事
,
反映三国时代的社会风貌
,
艺术是根植在 现实生活的土壤里的
,
离开了现实所提供的细节
,
艺术之花就会枯萎
。
众所周知
,
每个时代
,
每个民族
,
都有它独具的社会习惯和风气
,
春秋与汉 魏很
难一政
,
隋唐与明清又绝然不同
。
但从史书上看
,
秦汉与魏晋就相差 无几
,
所以鲁迅感慨中国历史的
停滞不前
。
实际上
,
由于中国的历史典黔
·
经过史学家的加工
,
只保留了适应性很 强的 政 治 斗争故
事
,
把大量 的社会生活的细节筛掉了
,
似致 无法从这些故事里看出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区别
。
例
如
,
《东周列国志》与《隋唐演义》;
因为只 照史书演义故事
·
就看不出不同的社会风貌
。
观在史 甘
土写的个别故事
,
由于与生活脱离了联系
,
已很难理解
。
例如
,
周昌去朝见刘邦
,
竟然遇上刘邦幸戚
姬!刘邦贵为天子
,
竟无警戒 哨卡
,
官庭可任人出入
,
这怎么理解?在小说中就不应存在这种 孤立灼
与社会风 貌脱节的情节
,
可是作家要凭空虚构出符合那个特定时代风 貌的细节
,
那才是违背历史主义原
则
。
明清许多历史小说
,
其所以不成功
,
其所以达不到现实主义的高度
,
不单纯 是一个技巧问题
,
而
是缺乏符合特定历史 条件的真实细节
。
许多穷途潦倒的文人
,
要描写宫廷生活
,
没有战争经历的书生
描写战 争
,
根本上违背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
“
千部一腔
,
千人一面
”,
是宜乎其 然的
。
《三国演界》虽然沿用了《三 国志》与裴松之注中的许多故事
,
但并没有刻意追求与《三国志》
对人物的评价保持一致
。
作者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
,
把历史故事与现实的细节结合 起来
,
一 并纳人艺
术构思的总体
,
创造出众多的光彩夺月的典型人物
。
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
,
无需繁琐引证
。
这 就产生了一个新问题
:
历史小说要不要 符合历史真实?什么是历史真实?许多人把史 书上记载
的事件及史学 家的评语 当成历史真实
,
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
。
根据马列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
只
有反映历史规律的
,
才是 历史真实
。
中国古代许多史学家受唯心 主义与权力斗争的支配
,
记事论人很
难与客观实践保持完全一致
。
这一点古代史学家都很清楚
,
裴松之说
:“
史之记言
,
既多润色
,
故前
载 所述有非实者矣
,
后芝作者又生意改之
,
于失实也
,
不亦弥远乎?
”
用这个已被改得远离史实的记
载
,
当作历史真实
,
要求文学作品的真实性不是荒诞的吗?何况
,
文学作品中体现的历史真实
,
必须
通过社会生活的细节加以反映
。
恩格斯说
:“
在这个中心画图的 四周
,
他安置了法国 社会的全部历
·
史
,
从这个历史里
,
甚至在经济的细节上(例如法国大革命后不动 产和私有财产的重新分配)
,
我所
学到的东西也比从当时所有专门历史家
、
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的全部著作合拢起 来 所学 到 的还 要
多
。
, ,这正如我们从《红楼梦》中认识 封建社会一样
。
如果删掉其中的生活细节
,
既失去了艺术 宾
实
,
也失掉了历史真实
。
当然
,
中国的史书在记 载国家朝代的兴亡 更替上还是真实的
,
作为严格意义上 的历史小说
,
必顶
尊重这个事实
。
也就 是说历史小说应以重大的历史事件为
“经”,
而以作者体验的生 活细节为
“
纬
”
,
进行构思和 创作
。
因此
,
凡涉及到国家兴亡的重要情节
,
就不能虚构
,
也不应拔高当时的生产
力
,
使人物 现代化
。
但 人们的生活关 系
、
思想感情的细节
,
则是可以根据现实生活虚构的
。
诸葛亮
产汇
赤壁之战中出使东吴
,
在曹军压境的情况下
,
孙
.
刘面临联军强敌
,
内部的矛盾客砚上虽然存在
,
但不
会十分尖锐
,
但在
《三国演 义》中为了塑造诸葛亮的形象
,
设置了 周瑜 与诸葛亮既联 合又斗争为复杂
矛盾
。
这些都能使人联想 到朱元璋与其它农民军之间的复杂矛盾斗争
。
但 这部分斗争细节在
《三国志》
关于赤壁之战 的章节是找不到的
。
这样的情节既突出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战略思想
,
表现了他在复 杂
的矛盾中既联合又斗争
、
游刃有余的才能
,
又 不违背历史真实
。
当然
,
根据现实构 思真实的艺术细
节
,
必然要注 意历史与现实联系的纽带与契机
l。
在描写过程中
‘,
既是演 义古史
,
又不为古而古
;
既吸
收了现实生活的细节
,
塑造典型人物
,
对现实有所针泛
,
又 要浑 然一体不露痕迹
,
做到高度的思想性与
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结合
。
这 就是
《三国演义》成功之点
,
是创作历史小说值得汲取的基本经验
。
卞
奋
未
一一
8 2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