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师长施某写成了《三国志通俗演义》里这怎么好说呢?显属无稽之谈
,
不足据信
。
在学木研究领域
,
对于古代作家的时代
、
身世以及古代作品创作年代
、
版本和其它有关
向题的考证
,
在原始资料极其缺乏甚至一时难以发现的情况下
,
除了随时注意寻求
、
深入挖
掘之外
,
最好的办法
,
恐怕只有从作品本身的具体实际着手
,
通过认真细致的科 学 比勘探
求
、
把难题
、
疑点和悬案一个一个地解决
。
基于这点认识
,
笔者以为
,
近两年来
,
对于《三
国志通俗演义》在
‘内证”
上的若干考舞和提供出来的材料
,
是很有价值的
。
有的文章很具
说服力并给人以极大启迪
。
目前
,
关于《 三国志通俗演义》的 成书时代问 题
,
明显地集中在
到底产生于明代还是元代之争
。
看来这将成为今后研究讨论作品时代的一个焦点或突破口
。
笔者有心把愚 陋的一得之见诉诸争鸣双方
,
以助促进解决问题的微力
。
试披述如次
。
首先
,
从三国故事的情节全过程
、
童大关节
、
篇幅结构
、
语言水平和形象塑造等方面加
以考察
,
一
《三 国志 平话》实为《三 国志通俗演义》之蓝本
,
已是不容置疑和辩驳的事实
。
第二
,
《三国志通俗演义》虽然 基本上可以说是我国
“章回小
说
”
的开山作品
,
但是如
果与章回体完全成熟的《水浒传》
、
《西厢记》和《金瓶梅》等比较看
,
显然看得出来
,
前者运用章
回形式
,
只是比《三国 志平话》的始创阶段越进了一大步
,
达于系列整齐化
,
但还不是纯粹
的章回体
。
《三国志平话》的回目还显得杂乱
,
每章篇幅长短 悬殊
,
标目用的是杂言(四
、
五
、
六
、
七言)
;
《三 国 志通俗演义》的回目全是七言一句
,
篇幅相 对一致长短
,
然各章回
结尾
,
均不是用统一的套语
—
“且听下回分
解
”
。
开首一回
,
用
“试看怎生取胜”
结 尾
,
接着第二 回才用 了
“且听下回分
解
”
一句结 尾
,
以后三回又 相继用
“
此人是谁
”
、
“
曹操道
出甚话来
”
、
“毕
竟是谁
”
等语式 之后
,
才又用上
“且听下回 分解”
的句式
。
后面大体上都
是间 隔地采用 此一句式
。
至于每一回目的开头
,
大都开门见山
,
基本上不采用连接词 和发语
词
,
这是与前三种长篇章回小说大不相同的特点
。
以上情况表明
,
到《三国 志通俗演义》成
书时
,
章回体式还远没有固定化
,
定型化
,
仅是从
“平话”
过渡到
“演义”
式小说的开端
。
以此足证它当产生于前三种小说之前
。
第三
,
《三国志通俗演义》中不少章回的标目
,
字句或意思与
《平话》完全相 同
,
着出
前者 沿用后者的痕迹
,
例如‘
“三战
吕布
”
、
“
白门斩吕布
”
、
“关公刺颜
良
”
、
t ’关云长
千里独行
”
、
“张益德据
水断桥
”
、
“关云
长水淹七军
”
、
“秋风五丈原”
等等
。
从语言运
用上来看
,
《平话》虽 也间杂文言
,
然口语为多
,
民间泥土气息特别浓重
。
十分明显
,
这当
是文化水平不太高的民间说话艺人所写成的脚本
。
因此
,
全本语病漏洞不少
。
这种情况
,
说
明 《平话》之出现必先于《兰国志通俗演义》
。
第四
,
《三国志通俗演义》一书《张益德据水断桥》一回
,
写张飞大闹长坂桥时
,
曹操
身边夏侯霸因张飞挺矛大喝而惊得肝胆碎裂
,
一倒
撞于马下
。
可是
,
在
“卷之二十一”
《诸葛
亮六出祁山》一回中
,
又出现同一名字的夏侯霸
,
据司马麟向曹睿推荐介绍
,
乃夏侯渊四子
中之长子
,
这是作者笔下一个严重疏忽的漏洞
。
乃 至毛本
,
才将被张飞喝声吓死的那 个 夏
侯翁
,
改换成夏侯杰
。
《平话》只写及张飞
“
叫声如雷灌耳
,
桥梁皆断
,
曹军倒退三十余
里
”
,
而未出现夏侯氏惊死之情节
.
这一严重差错
,
是《三国志通俗演义》之作者造成的
,
与《平话》作者无关
。
问题是
,
这一差错为什么一直延续到毛宗岗手才被改正过来?我以为
必是该书脱稿后
,
再也未经过修改
,
一直以原始抄本流传
。
因为这个漏洞十分突出明显
,
一
般阅读
,
也是不难被发现的
。
或问
,
庸愚子和修髯子付抄刻时
,
难道也未发现乎?根据庸愚
一
63一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