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
,
我 国的造船技术有了显著的提高
。
据出土文物和史籍记载
,
当时船具已日
臻齐备
。
船首有锚
,
船尾有舵
、
桅
、
帆
、:
掉
、
稚
、
槽
、
石旋等都
已出现
。
其 中特别是帆和
舵的发展最为迅速
。
在我 国
,
有了船的记载
,
也就有了帆的记载
。
商代卜辞中有 且
、
月的字形
,
就象一面
面帆的形状
。
然而 初期的帆只是简单的单帆
,
而且也不能转动
。
至三 国时
,
已出现了四帆
至七帆的多桅多帆船
。
特别是出现 了能使前侧风的平衡纵帆
。
孙吴的丹阳太守万震所著的
《南洲异物志》
,
对这种帆的性能有详实介绍
:“随舟大小,
或作四帆
,
前后沓载之
,
有
庐头木卜吻墉形
,
长丈余
,
织以为帆
,
其四帆不正前向
,
皆使邪移相聚
,
以取风吹
。
风后
者
,
激而相射
,
亦并得风力
,
若急则随宜增减之
,
邪张相取风气
,
而无高危之虑
,
故行不避
迅风激波
,
所以能疾
”
。
这里说的很清楚
,
帆不是正向前方
,
而是转至一个角度
,
帆的
总面积是随风大小而增减的
,
这种纵帆操作简便
,
转动自如
,
适应 不 同的风向
。
它的出现
在帆的发展史上是很大突破
,
为远祥航行提供了动力条件
。
我 国在秦汉时已开始使用舵
。
19匕5年广州发掘的东汉墓中
,
有一只陶制船模
,
船 尾就
设有舵
。
史籍中也有记载
:
“
(孙)
权于武昌新装大船
,
名为长安
,
试泛之钓坛诉
。
时风大
盛
,
、
谷利令拖工取樊口
·
工钟转拖
入樊口
。‘勿“拖”
为何物?东汉刘熙解释道
:
“其尾
日
拖
,
拖拖也,在后见拖曳也
,
且言弼正船使顺流
,
不使他决也
”
@
。可见
“拖”就
是舵
。
至三 国
时
,
舵的性能更加灵敏
。“
(孙)
权乘大船来观军
,
(曹)公使弓弩乱发
,
箭著其船
,
船偏重
将筱‘权因
~
回船
,
飞
复以一面受箭
,
箭均船平
,
乃 还
,
@
,
这段史料不仅说明了在船产生危险
时能采取对称加重的办法
,
消除倾斜
,
更表现了当时的船已能利用舵敏捷地回转调头
,
保
持航向
,
具有优良的操纵性能
。
三 国时期人们对造船科学的原理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
人所共知的曹冲称象故事说明
那时根据船的吃水确定载重量
,
早已是船土们甚 至是稚童的常识
。
与西方比较
,
欧洲七世纪以后
,
才使用风可以转动的三角形纵帆
,
十五 世纪才出现多
桅多帆船、舵也是十匕世纪才初露头角
,
十四世纪才普遍使用
。
当时
,
我国的造船工艺也比
西方先进
,
这是因为我国掌握了连接工艺
‘
我国的木帆船早在秦汉时就开始采用铁钉连接
船体结构
,
比以前采用竹钉和禾钉
,
强度要高得多
,
而西方和罗 马帝国在公元四世纪以
前
,
还是采用皮条扎结或绳索缝合的方式
,
直至十四世 纪才采用铁钉连接
,
足足比中国晚
了一千兀百年
。
所以无论从造船的规模还是技术来看
,
我 国的造船业在当时世界上都是首
屈‘指的百
注
,
卜
《兰国志
·
魏志
·
明帝纪》
《三国志
。
魏志
。
杜俄传》
0
《汉书
·
朱买臣传》
、《
汉 书
·
闽越传》
《北堂书 钞》卷一 三八
《汉书
.
严助 传》
、《
汉 书
·
食货 志》
《太平 御览》卷七 七O《荆 州土 地记》
《宋书》卷三五《扬州》
《古令图书集成》职方典卷一 一O七
《三国志
·
吴志
·
孙皓传》及《张维传》会 稽 太 守郭
诞因不 白妖言
,
送 往 建 安 造 船
。
又张缓之孙尚以
作皓 旨
,
送建安作船
。
《文物》一九七七年第四期
《兰由念
·
昊 志
.
吴主传》注引《吴书》
0
0。
@@
0
@。
0
@9
《三国 志
·
吴志
·
孙皓传》注引《晋旧秋》
刘熙《释名
·
释船》
《三国会 要》卷十七《舟 师》
《三 国 志
·
吴志
·
贺齐传》
《三 国志
.
吴志
·
吴主传》注引《吴娜》
《太平御览》卷七六 九 引《南洲异 物志》
。
汉 代 每尺
合二十三至二 十五公 分
,
二 十丈的舫
,
大 约有四
十六至五十公尺高度
。
三世 纪的解~百 升
,
每升
大致可 当一公升
,
则载 万解 的船
,
可 当千吨
。
《太平 御览》卷七七 一引《南洲异物志》
《主国志
·
吴志
·
吴主传》注引《江衰传》
《兰国志
·
吴志
·
吴主传》注引《魏略》
1 0 9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