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论《三国演义》之“义”——“义”与战争的关系
(0 次评价)3571 人阅读0 次下载
失荆州后发生在公安和南郡两城的情形。吴将虞翻与公安 守将傅士仁交厚,把招降之书栓于箭上射入城中。士仁想起 关公往日曾怨恨过他,就大开城门,降了东吴。又在孙权的重 赏承诺之下跑到南郡去招安糜芳,恰逢关羽遣使催粮,言辞 威逼甚急,糜芳在士仁的撺掇下,也出城投降,孙权重赏了他 们。而到了刘备伐吴节节取胜之际,他二人见情势危急,又转 而向刘备自首请罪。可万万没想到刘备非但不肯饶恕他们, 反而“ 亲自用刀剐之,以祭关公 ” [ 2 ] ,令人惊诧不已。难怪有 人评价说:“ 如此杀人,在小说中实属罕见。他的‘ 仁义 ’ 实在 是浪得虚名。 ” [ 8 ]但笔者认为 ,从刘备的举动正可看出他是宁 愿为了维护忠义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不惜以损害自己仁义之 君的形象作为代价的。 傅士仁、 糜芳二人当初献城之时根本料不到他们的不义 之举会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关羽败走麦城,最后被缚被害 的,可见“ 义 ” 在战争中还与主帅的命运有很大关系。这是接 下来要论述的。 三   “ 义 ” 关乎主帅性命和军队命运 《 三国演义 》 写战争十分注重将帅个人的作用。小说所 塑造的统帅如孔明、 曹操、 周瑜等都有运筹帷幄之谋略,吕布、 关羽、 张飞等将帅都有万夫不挡之勇,他们在战局胜负中起 着决定性的作用。作者对他们的英姿、 奇谋、 神武及其命运都 进行了生动、 细致的描述,而在描述这些人物的命运时往往 把相关之人是否忠义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让我们看到“ 义 ” 有关乎主帅性命和军队命运的超常作用。 前面已述,吕布守濮阳失败是由于田氏的不忠义造成 的,但尚未置他于死地 。 可到了第十九回下邳城一战,他就再 也没能翻过身来。其败因同样可从“ 义 ” 的角度进行探究 。 首先是吕布自身不仁义,只因部下侯成无意间违了禁酒令就 要将他问斩,后因众将告饶才作罢,但仍痛打了侯成,让众将 都很丧气。侯成也有了叛逆之心,遂与宋宪等谋划,决定擒吕 布献曹公。侯成盗了赤兔马逃至曹营,宋宪等乘吕布小憩时 就将其五花大绑,然后送与曹操。 吕布乞命于曹操,不料刘备 此时却“ 落井下石 ”,曹操遂令将吕布缢死,然后枭首。吕布 当年见利忘义杀丁原,为一貂婵谋董卓时,怎么也想不到若 干年后他部下的不义之举同样也让他上了断头台,这是吕布 的可悲之处。 小说的“ 义 ” 关乎主帅性命在第五十回“ 关云长义释曹 操 ” 中得到了最集中、 鲜明的体现。关羽释曹这一事件在《 三 国志 · 关羽传 》 中只字未提,《三国志 · 武帝纪 》 虽有记载曹 操在华容道狼狈逃亡的经过,但并未显示遭人伏击的情形, 更无被人网开一面方能逃生的侥幸 。小说的描写纯为罗贯 中的虚构无疑,那么作者的意图何在呢?先看作品的描写 曹 操赤壁大败而逃,先后被东吴诸将和赵云、 张飞拦截,几番冲 杀才到华容道,正得意非凡的嘲笑周瑜、 诸葛亮不能擒到他 时,只听一声炮响,一位大将横刀跨马截住去路。换上任何别 的将领,曹操此番唯有死路一条了。可偏偏来的却是关云长, 这就大有文章可作了。作者没有安排他们刀锋相对,而仅仅 让他们进行了“ 义 ” 的较量。较量的结果是“ 只为当初恩义 重,放开金锁走蛟龙。 ” [ 2 ]一个义重如山的关羽形象屹立于 世了 。 在这一事件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关羽是有过犹豫矛盾 的,但他最终还是做出了抉择,其行为就“ 有了不顾个人生死 而顾全信义的色彩。 ” [9 ]从中看出作者的意图无非就是为了 塑造关羽“ 义绝 ” 的形象和宣扬“ 义 ” 的无比巨大的功效罢了 。 关羽只为了一个“ 义 ” 字饶了敌军主帅曹操的性命,而他 自己的性命却是因部下的不义而葬送于敌手。如前所述,由 于傅士仁 、 糜芳二将的献城致使关羽败至麦城,但关羽似乎尚 未到山穷水尽之地,因为附近的上庸还有刘封、 孟达把守。若 能得到这支军马接济,那么关羽幸许还有一线生机。可惜刘 封在孟达的唆使之下,竟坐视其叔父被困而不救 。任凭前来 求援的廖化大恸告求,刘封,孟达也丝毫不为所动,皆“ 拂袖 而入 ” [ 2 ] ,不义至绝。关羽万般无奈,只能弃城出奔,从此踏 上了不归之路。 刘封 、 孟达的不义致使关羽孤立无援,败走麦城,蹈了死 地 。 刘封后来虽有悔过之举,但却被刘备不知情中处斩了,而 孟达的结局如何呢?颇有讽刺意味的是:他的死又是其部下 的不义促成的。 孟达不救关羽,之后降魏 。当孔明出师伐魏 时,他又决定反魏归蜀,但不料其部下申耽、 申仪和心腹李辅 等却出卖了他。 司马懿引大军前来讨伐,孟达出城迎敌时,李 辅就献了城。孟达逃不及,被申耽刺于马下,枭了首级。可悲 可叹!当初孟达若能义救关羽,即便殒命应该也比如此下场 来得更加忠义壮观的。 我们知道,关羽之死引发了彝陵之战,而战前还发生过一 场因“ 义 ” 而闹出的悲剧,使得张飞“ 伐吴未克身先死 ” [ 2 ]。 急于为兄报仇的张飞因末将范疆、 张达要求宽限制办白旗白 甲的时日而不仁义的鞭打了他们,并扬言若违限必杀之示众 。 他二人无奈之下遂动了先下手为强的不义之念,商议待张飞 醉卧时下手。初更时分,一把不义之暗剑刺入了张飞腹部,一 代猛将不能战死沙场,却如此死于非命,不能不令人痛惜叹 惋 。 小说中的 “ 义 ” 不仅能关乎主帅的性命,而且也关系到军 队的命运。孔明七擒孟获之时,军队就出现过险情,正是 “ 义 ” 使之化险为夷的 。当时众多军士误饮了毒泉,皆不能 言,数日将死,加之周围泉水都不能饮,孔明惊得只有求神显 灵来护佑三军了。可真正灵验的不是神,而是“ 万安隐者 ” 的 安乐泉。 此隐者乃孟获的兄长孟节,他不因孔明南征其弟而 与孔明为敌,而是深明大义,赐神水和香草以救众兵,并传授 : 241

打分:

0 星

用户评论:

三国艺苑
于 2017-07-17 上传
畅读榜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5160554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5-5-10 11:02 , Processed in 2.830659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