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
。
他们对历史
,
感受最实际
、
最深刻
。
比
如曹操安定边境,采纳枣袄任峻的建议
,
屯
田以足食
,
人民或多或少要受到一些好处
。
又如上文曾谈到
,
曹操
“其唯 杀 r坛妙
,
主 要
遭难的就是人民群众
。
因此
,
人 民群众以不
同于一般文人学者的世界观和文化方式去研
究曹操
,
这是人民的天然权利
。
而且
,
他们
是历史最公正最权威的评论者
,
这也是天经
地义的事
。
在研究过程中
,
两种文化一定程
度的 相互渗透
,
在上文提到的《世说新语》
及下文即将提到的戒三 国演义》中
,
已有足
够的证据
,
这也是不足为怪的
。
而人民群众
的
“研
究成果?
(也就是创造)
,
则因 限于
条件
,
一般是以耳相传
,
仅在某些文人著作
中偶尔显现一鳞半爪
,
使我们今天能够窥见
一斑
,
如《世说新语》中某些关于曹操的故
事
,
就属于这类
。
今天能够看见的显然是人民群众创造的
有关三国故事
,
最早的当推
《续藏经》第一
编第六十八套第一册唐代僧人大觉的《四分
律行事钞批》卷二六里谈到的
“诸葛镶星”
和
“死
诸葛走生仲达
”
两则故事(有关这一资
料的介绍
,
见《文学遗产》增刊第十集
,
一
粟《谈唐代的三国故事》一文
。
大觉此书
,
大约撰于开元初年
,
比李商隐《骄儿诗》谈
到三国故事
,
约早一百三十多年)
。
这两则
故事与裴注《三 国志》引孙盛《晋阳秋》
、
习凿齿《汉晋春秋》所记大不相同
,
完全属
于 民间传说的范畴
。
与大觉同时的刘知几
,
在
《史 通
·
采 撰
篇》说
:
“至
如曾参杀人
,
不疑盗嫂
,
翟 义
不 死
,
诸葛犹存
,
此皆得之于行路
,
传之于
众口
。
”
清人浦起龙注释《史通》
,
对
“
诸
葛犹存
”
一事尚无法解释
,
只好说
“似 是成
语
,
侯再详之
”场
现在看到大觉记述的这两
则诸葛亮临终的故事
,
正可作《史通》
“诸
葛犹存
”
一语的注释
。
据上 述情况看
,
当时
讲说三 国故事已相 当盛行
,
以至于成为
“得
之于行路
,
传之于众口
”
的流行故事
。
如果
说
,
这里面 也有曹操的故事
,
大约 不算武
断
。
人民群众的这种创造
,
是以历史 为基
础
,
联系所处的时代
、
环境
、对生
活的感受
,
把
历又题材加以提炼
、
想象
,
用人民喜闻乐见 的
形式 衣达出来
,
借以抒发胸臆
,
寄托理 想
。
纵然名为
“讲史”
,
实则育些
“捏合”
,
不
免借古讽今
。
这 些创造
,
最 能引起人们的强
烈共鸣
,
就形成
“得之 于行
路
,
传之于众口
”
的形势
。
在
“传”
的过程中
,
就能够集中许
多人的智慧
,
反复进行加工
。
这种 创造
、流行、
加工
,
有多种多样的形
式
。
除上文涉及的民间传说
、
艺人说书之外
,
还有舞台表演
,
也是影响最大的方式之一
。
关于三国戏的舞台表演
,
至 迟在北宋后期 (十
一世纪末)就已盛行
,
《宋史
·
范纯礼传》
有明确记载
。
到元代
,
著名杂剧作家关汉卿
就有《关大王单刀会》
、
《关张双赴 西 蜀梦》
等杂剧剧本
。
人民群众的创造
,
加上 文人的
润色
,
于是结晶为古代文学闪光的珍品
。
在
元代出现大量 三国戏的杂剧剧本
、
《三国志
平话》的基础 上
,
元 明之际产生了杰出的长
篇章回小说《三国演义》
。
《三国演义》里 的曹操
,
作为一个文学
形象
,
仍然是奸雄
,
有关曹操的情节
,
都紧
扣
“奸雄”
二字做文章
。
这个文学形象的性
格特征与陈寿《三 国志》里的历史人物曹
操
,
没有本质的区别
。
在《三国演义》里
,
幼年时期的曹操
,
也是好游荡
,
多机变
。
例如装病讴骗叔父
,
颇有一股 调皮劲
,
多少透露一点比常儿更为
狡黯的性格
,
还未达到使人生厌的程度
。
青年时期的曹操
,
对腐朽的东汉帝田
,
抱有匡 时正俗的政治理想
;初任基层官吏(洛
阳北部尉)
,
也能不畏强暴
。
继而反对擅权
乱政 的奸贼董卓
,
经过行刺不成
,
谩言献刀
,
骗马出逃
,
矫诏 召兵
,
联合讨卓等一系列有
勇有谋的斗争
,
曹操的政治经验逐步丰富
。
在讨卓战役中
,
他反对某些人图谋私利
,
观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