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
。
史书上记 载
,
曹操在
“破黄巾”
、
“得
贼资业
”
之后
,
随即与其部下枣抵
、
任峻等反复讨
论
,
然后决定大搞屯田
。
因此
,
可 以看出
,
曹操破黄巾与兴屯田是有直接联系的事
。
这里必
须注意的是
,
从黄巾军 的耕战传统
,
变为曹操的屯田制度
,
在性质上已经有了根本的变化
,
屯田制的生产关系
,
是封建剥削关系
,
屯田制下的劳动者
,
是封建政权的依附农民
。
当然
,
曹操的功绩
,
也 不 可否认
。
曹操以及枣抵
、
任峻等人
,
注意利用农民军且耕且战
经验
,
总结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
,
使用政权力量到各地推广
,
促进了北方经济 的较 快恢
复
,
是起了一定作用的
。
但是
,
不能因袭陈说
,
把农民军为屯田提供经验的厉史一笔抹掉
。
人 民群众具有无限 的创造力
。
历史上的法家人物
,
要想有所作为
,
住住注意从人民群众
那里吸取养料
,
然后打上本阶级的熔印
,
形成法家路线
。
研究阶级斗争和儒法斗争关系
,
这
个问题很值得注意
。
从黄巾军耕战体制演变为曹操屯田制
,
就是很能说明问题的一个实例
。
第三点
,
对曹操屯田要进行阶级 分析
,
不能只讲其历丈进步作用
,
而忽视其阶级实质
。
列宁指 出
“必须牢牢把握住社会阶级划分的事实,
阶级统治形式改变的事实
,
把它作
为基本的指导线索
,
并用这个观点去分析一切社会问题
”。
《论国家》
曹操的屯田政策
,
是地
主阶级统 治
、
压迫和剥削农民阶级的政策
。
这是分析曹操屯田政策的出发点
。
首先
,
曹操实行屯田
,
是建立在对黄巾起义军的镇压和对农民的掠夺的基础上的
。
这一
点前面已经提到
。
其次
,
屯田政策的目的
,
是把
“
散失
”
的农业人
口
,
重新束缚到土地上
,
重建已被打乱 了的封建生产关系
。
并且这种屯田政策
,
对
“
屯田客
”
的剥削
、
压迫
,
还是很
重 的
。
管理
“
民屯
”
的一般都是武职官
,
可见它带有很大的强制性
。
“
屯田客
”
没有离开土
地的自由
,
实质上是国家的农奴
。
“军屯”
中的隶属关系就更强了
。
在所谓
“
士家
”
制度的
控制下
,
不但男子要终身服役
,
还要父死子 继
,
世代传袭
。
有逃亡者则以军法严惩
,
还要
“
罪
及妻子
”
三国志魏 怜
卢毓传》
。
屯田上的农民
,
被剥削量是很重的
。
用官牛的四六分成
,
用私牛的对半分成
。
所以
,
屯田制绝不是对农民实行什么恩赐
,
而 只是曹操政权进行阶级统
治 的一个工具
。
正因为是如此
,
当时就有被压迫阶级的反抗斗争
。
在曹操开始大规模推行屯
田制之时
,
就出现过
“
民不乐
,
多逃亡
”
《三团志
·
魏 书
·
袁涣传》
的现 象
。
随着屯田制的推行
,
对农民剥削的加重
,
反抗斗争日益发展
。
公元二一五年
,
还爆发过以
“
屯田客
”
吕并为首的
农民起义
。
事实说明
,
屯田制度之下
,
一直进行着压迫剥削和反压迫剥削的尖锐的阶级斗争
。
评价屯田制的历史作用
,
绝不能回避这一点
。
揭露曹操屯田制的阶级实质
,
和肯定屯田制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
,
两者并不矛盾
。
我们说
曹操屯田在历史上有一定的进步作用
,
就是用历史唯物主 义观点去肯定它的
。
同时
,
指出了
它的阶级局限性
,
这样也不会降低对曹操的厉史评价和贬低法家人物的地位
。
曹操屯田的历史表明
,
农 民战争
,
农民的阶级斗争
,
对于曹操屯田及其法家路线的形成
发展
,
起着决定
、
制约 和影响的伟大作 用
。
总之
,
我们研究农民战争和法家进步作用的关系
,
一定要牢记毛主席 的科学论断
“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
,
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
、
农民的起
义和农民的战争
,
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