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从《人物志》看魏晋玄学的形成
(0 次评价)3773 人阅读0 次下载
然 , 圣人又何事焉 。” ( ( (淮南子 仁原道》)王充 虽然只讲 “天道自然” , 但这都是为 了反对名 教 的靠山—有为的上帝 , 其落脚点仍是人 性 。 魏初思想家谈及自然时 , 也往往侧重于 人性方面 , 例如郭嘉称赞曹操是 “公 体任 自 然 ”。 (《三国志 · 郭嘉传》)孟康推荐崔林时 说 :“ 察自然之正性 。” (《三国志 , 崔林传》)丁 庚称曹植 :“临苔侯 天性仁孝 , 发 于自然 。” (《三国志 . 陈思王传》)由此可见 , 祟尚自然 的风气渗入了人物批评活动 。 纵观《人物志》全书 , 虽然刘动使用 “ 自 然 ” 一词 的次数并不算多 , 但实际上 , 刘肋在 人材学理论上深化了人性自然的思想 , 并使 它具体化 , 以反对名教想想对人材的解释 。 因 为名教在本质上肯定了人材的可塑性 , 认为 美德可 以通过后天的努力争取到 。 刘劲则认 为 , 人的材质 、情性、才能都是 先天自然而然 地形成的 。 就连人的德行 , 也是由五行之气 的作用下天然而成的 , 决不是后天的伪装力 行所能获得的 。 他说 :“是故孟之反 以不伐获 圣人之誉 , 管叔以辞赏受嘉重之踢 , 夫岂诡遇 以求之哉?乃纯德自然之所合也 。” (《释争》) 王弼进一步发展了人性自然的思想 , 将 它 上升到哲学 的高度认识 , 指 出 “ 自然 ”是世 界万物之性 , 从更 高层次上 , 反对名教的哲学 基础—神学目的论 。 “万 物以自然为性 , 故 可 因而不可为也 , 可通而不 可执也 。 物有常 性 , 而造为之 , 故必败之 , 物有往来 , 而执之 , 故必失之 。” (《老子》二十九章注)所谓 “造 为 之 ” “执 之 ”, 就是指用名教方法改造人性 。 如 果我们将王弼 的上述哲学语言还原为政治术 语 , 就成了他在《老子指略》中对仁义礼智等 名教统治手段所发表的连篇累腆的批判 。 不能否认 , 当时一些思想家也用自然一 词表述过人性之外的其它事物 , 其实 , 只要稍 加推理就会发现 , 人性总是论述自然钓真实 目的 。 否则 ,“ 自然 ” 就成了无对象的哲学语 言 。 这种情况之所以发生 , 其根源在于中国哲 学从来就不是完全客观地寻找世界的统一性 和规律 , 而是为其政洽思想作哲学论证 , 而政 治理论又必然需要对人性作出哲学解释 。 因 此 , 当哲学家们完成了符合政治需要的人性 论后 , 一则到天上寻我超现实的根据 , 一则在 地上寻找它物进行比附 , 这就是许多中国古 代哲学范畴形成的真实轨迹 。 人材学与玄学看起来似乎相 差十分遥 远 , 但实际上关系极为密切 。 这正是 因为 中 国哲学本质上是政治哲学 , 解释人性是它的 出发点和归宿 。 (上接第46页) 论意义的 。 把评价与认识摆在一个层次上的 结果 , 有导致主观真理 、 多元真理的危险 。 2 . 主体的层次关系 。 在 “ 价值真理 ” 的 讨论中所涉及的 , 至少有分属三个系统的主 体 : 一 , 价值关系 中的主体 ; 二 , 认识关系中的 主体,三 , 评价关素中的主体 。 当然 , 人们常 常处在多重关系交织的网络之中 , 三个系统 的主体有时也是集于一身的 。 但是 , 在上升 为真理的定义时 , 就要镇重 , 兢要在思维中严 格加以区分 , 倘若在无意中混淆了 , 就会导致 “公 说公有理 , 婆说婆有理 ” 的困难境地 。 3 . 真理的内外关系 。 这里 主要应注意真 理内 卜部 的多种属性(尤其是价值性)的统一与 真理作为认识绪果可被利用的多值性之间 的 区分 。 把后者归并到前者之中 , 或把前者强 行分裂 , 游离出外 , 与真理本身相并列 , 都会 引起理论上的混乱 。 我以无 , 在 “价值真理” 的讨论中 , 之所以 会出现一 些似是而非的提法 , 是与上 面所归 纳的几种情况有关的 。

打分:

0 星

用户评论:

三国艺苑
于 2017-07-12 上传
畅读榜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5160554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5-5-14 01:00 , Processed in 0.774157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