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事件和人物都服从于表现这 个主 干 的需要而取舍
,
而排列
,
因而就成为一个主次得体
,
眉
目清晰
,
而又曲折多姿
、
波澜起伏的有机整体
,
既显示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
又使全书的
结构统一而完整
。
比如
,
赤壁之战是一场以曹操为一方
、
孙刘联盟为另一方的战略大决战
。
作者在描述这
场战争时
,
紧紧地把握着曹刘对抗这个主要矛盾
,
处处表现刘蜀在这场战争中的主动性和坚
定性
,_
匕下始终一心地抗击曹操
,
而孙吴集团则不仅在开始时犹豫不决
,
在战争过程中又不
断在联盟内部制造摩擦
,
这样就充分地显示了这场战争的尖锐性和复杂性
,
又造 成了故事情
节的丰富多样和完整统一
。
作品对人物的排列和组合
,
也是从
“尊刘抑曹”
出发
,
按照人物在作品中的地位与作
用
,
以不 同的层次和系统
,
组成一个完整 的绚丽的人物画廊
。
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中曾说
:“
《三国》一 书
,
乃文章之最妙者
。
刘备以帝育
而幼统
,
则有宗室如刘表
、
刘璋
、
刘舞
、
刘辟等以陪之
,
曹操以强臣而专制
,
则有废立如萤
卓
,
乱国如李催
、
郭把以陪之
,
孙权以方侯而分鼎
,
则有膺号如袁术
,
称雄如袁绍
,
割据如
吕布
、
公孙珊
、
张扬
、
张邀
、
张绣等以陪之
。
刘备
、
曹操于第一回出名
,
而孙权则于第七回
方 出名
。
曹氏之定许都在第十一回
,
孙氏之定江东在第十二回
,
而刘氏之取西川则在第六十
回后
。
假令今人作稗官
,
欲平空拟一三国 之事
,
势必劈头便叙三人
,
三人便各据一国
。
有能
如是之绕乎其前
,
出乎其后
,
多方以盘旋乎其左右者哉!古事所传
,
天然有此等波澜
,
天然
有此等层折
,
以成绝世妙文
,
然则读《三国》一书
,
诚胜读稗官万万耳
。
”
毛宗岗这段话的意思是
.
《三国》的人物排列 和组合得层次井然
,
互 相映衬
,
符合历史
事实
,
是三国这个历史时期所特有的
,
为其他历史时期所无
。
但这只是说到 了问题 的一 方
面
,
还有更主要的一方面
,
这就是作者对人物的认识 和评价
。
人物的排列 和组合
,
与作者的
创作思想也是 紧密相连的
。
这一点
,
其实他已经提到了
。
例如
,
他认为
“
刘备以帝宵而 绷
统
”
,
既是王室宗亲
,
自然是帝统的 当然继承人
,
所以刘备被描写为明君
,
诸葛亮被描写为
贤相
。
“
曹操以强臣而专制
”
,
与董卓
、
郭把之流 一样
,
都是
“乱 国”
的 罪人
,
所以被当作
.
权杆来揭露和讽刺
,
.
“孙
权以方详而分鼎”
,
属于
“
赞
号
”
人物
,
所以只熊当作
尊
刘共争的
陪抖
。
获突出刘备与曹择
之 间 的矛盾和斗争
,
自然就要给以相应的篇幅
,
把他们放到暴着的
地位
。
而
“汪东三
杰
”
,
属于 从属性人物
,
因而对他们的态度只能是
:
当他们抗曹
,
或与刘
蜀联合抗曹的时候
,
作者便肯定他们
,
歌颂他们的才智
,
表彰他们的勇敢精神,一旦他们与
刘蜀冲突
,
肖 d弱联合抗曹的力量
,
作者便椰榆他们
,
淡化他们的优点
,
强化他们性 格的弱
点
,
乃至给他们改形换貌
,
把他们比较自然地纳入作者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而设计的总体构
思之 中
。
如果硬要按照历史上他们原来的面貌写他们
,
势必就显得突兀
,
与其他人物不协
调
,
从而破坏了作品的统一 和完整
。
所以
,
对
“江
东三杰
”
的改形换貌
,
除了上面的两个原
因外
,
也还出于作品结构的统一和完整 的需要
。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