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国 维 《 人 间 词 话 》 境 界 说 的 内 涵
赵玲霞羊亚
(南华工商学院,广东广州510720)
摘要:境界,是中国传统的美学范畴。王国维在
中西兼容的基础上。将该说发扬光大。形成以“境界”说
为核心的文论体系,凝结在他的《人间词话》一书中,奠
定了他在近代文学史、美学史上开创性的地位。本文尝
试通过“境界”在<人间词话》中扮演的角色来探讨“境
界”的涵义。
关键词:王国维《人闻词话》境界角色
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之交杰出的学者,他一生致
力于学术研究。在近代中国史上第一个把西方美学引
进中国,并第一个站在哲学、美学的高度进行文学研
究,这些研究凝结在他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人间词
话》一书中,莫定了他在近代文学史上开创性的地位。
而“境界说”又是《人问词话》的理论核心。
1“境界”一词并非王国维先生独创。就我国传统诗
学而言,从《诗经》算起已有二千多年历史,只不过是
“境”和“界”互用。汉代刘向、班固始用。境界”一词,但
都指的是疆土、界线。“境’’“界”二字合成一词始白宋
人,开始也只是与禅宗有关。到了唐代运用到诗学评
论。明、清时渐多。王国维自己也在词话第九则中承认:
严沧浪诗话谓:“盛唐诸公,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
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拍。如空中之音。相
中之色水中之影,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余谓:
北宋以前之词,亦复如是。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
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
探其本也。
尽管“境界”一词在中国古文学中早就出现。但都
没有把“境界”作为诗歌艺术的审美鉴赏标准.而仅仅
是涉及到境界诗论体系的某一方面。在《人间词话》中,
王国维用了很多篇幅专门阐述境界理论。不仅论述了
境界在诗词创作中的地位、作用及不同的表现形式,而
且对境界的内涵作了科学的分析和解释。
何谓“境界”?在其作为诗词评论体系的统一认识
下,对其内涵的研究各位学者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
者见智”。笔者认为,要想对“境界”内涵有深刻的认识
和把握,必须首先要熟悉“境界”在《人间词话》扮演的
角色。归纳起来,“境界”在《人间词话》中有以下几个方
面的角色:
一、作为词学评论标准的“境界”
《人间词话》通篇64则词话,全是围绕“境界”说而
展开的。其第一则就开宗明义:“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
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
此。”由此可见,在作者心中,“境界”是评论词作品和词
作者的一个标准。
接下来.在第六则中又谈到“能写真景物,真感情
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诗词创作做要达到
高境界必须用真景真情,情景交融.“其言情也必沁人
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
之态”,达到上述标准才算是佳作.谓之有境界。
以“境界”为评词的标准。对词人本身的素养也作
了进一步的要求,“词人者,不失赤其子之心者也”。赤
子之情即真性情最为真率。他极力推崇李后主和纳兰
性德的词,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
变/令-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李后主之词所以能真率
感人,是因为其“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
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这里他引用尼采
的话说:“一切之文学,余爱以血书者也。”认为“后主之
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纳兰性德词之所以真切,是因
为“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人中原,
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当然符合王国维“有境界”之标准的词人和词作不只李
煜和纳兰性德,如宋祈、张先、永叔、少游等都是为他所
称道的。这些词作者写的词都有境界:即作品不仅无经
意之中显示出作者心灵中深隐之本质。且可以引发读
者意识中丰富的联想.
可见,王国维通过他的《人间词话》确定了词的审
美价值在于创造艺术境界。把境界作为艺术审美的最
高标准,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词论体系。
二、作为词学艺术特征的“境界”
传统的文学评论的聚焦在是否“诗言志”和“文以
注释:
①同上.
(参[唐]刘知己.《史通-曲笔>卷七、<史通通释.曲
笔>卷七.
③<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卷十九、<资治通
鉴>卷六十九.
④同上
8
( 9[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六十八.
( p《三国志·蜀志- 诸葛亮传>卷五.
( D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卷五.
( ④[ 清] 毕沅《关中胜迹图志》卷二十二.
⑨[宋]萧常《萧氏续后汉书>卷二十一.
q9《三国志·蜀志>卷十三.
⑧[元]郝经《郝氏续后汉书>卷七十七上.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