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曹魏士家制度的形成与演变
(0 次评价)6643 人阅读0 次下载
历 史研究 面确立 。 无怪乎 建安年间便出现了 “兵伍” 一词 , 出身 “兵伍”者, 不在为 官之列 , 而且 地 位地下 , 成了一个特定的卑贱 阶层 , 只有极个别 的人如杨峻 者 , 把 “本 皆出 自兵伍” 的 “ 同郡审固 、 陈 留卫询 ”, 加以 “资拔 奖致” , 使之 “咸作佳士”, 因而 受到史 家的赞 誉 。 足见 “ 兵伍 ” 已是一个不同于一般民户的特 殊卑贱 阶层 , 而且 同士家制度形成了以 后 的情况正相符合 。 四 、 曹魏士家制度的发展过程 初平三年 之后不久 初步形成 的士家制度 , 在 内容 方面还不十分 完备 。 它 的许 多具 体内涵 , 是在后 来逐步充实起来 的 。 这是任 何一项制度的形成都要 经过 的由初级 形态 到成熟形态的必然现象 。 在士家 制度形成后的初期阶段 , 兵士尚未同其家属完 全分 离 , 相 反 , 有家属 随营 居 住的迹象 。 《三 国志 · 魏书 · 武帝纪》云 “兴平二年 年 “ 夏 , 吕布复 从 东 婚 与陈宫将 万余 人来 战 , 时太祖兵少 , 设伏 , 纵奇兵击 , 大破之 。” 注引《魏书》日 ‘于 是 兵皆出取麦 , 在者不 能千人 , 屯营不 固 。 太 祖乃令妇人 守脾 , 悉兵拒之 。” 这 件 事 发生于曹操收编了 “青州 兵 ”之后 的第 三年 。 通 过这件事 , 不仅证明此 时曹操已在充州 境 内实行 屯田 , 而且证 明兵士的家属是随军 营居 住的 。 否 则 , 在兵士 “皆 出取麦” 之 时 , 是无法以 “ 妇人守阵 ” 的 。 但是 , 随后不久 , 这种兵士家属随军营居住的作法 , 就 被以兵士家属集中居住于固定地 点作为质任的制度所否 定了 。 兵士 的家属一旦 被集中 于 固定地点 , 就必然同长期作战在外的兵士长期分 离 , 便造成 “使人 役居户 , 各在一 方 ” 的状况 。 西晋人刘 颂称曹操 所创始的这种 “权假 一时 ” 的制度 , 是一种 “分 离天下 ”, 使 “父南子北, 家室分 离 ”的“错役”制度 。 然则这种 “错役” 制的实行始于何时呢 《三 国志 · 魏书 · 辛毗传》云 “文帝践 柞, ·一 欲徙冀州士家十万户 实河南 。 时连蝗民饥 , 群同以为不可 , 而帝意 甚盛 。 毗与朝臣俱求见 , 帝知其欲谏 , 作色以见之 , 皆 莫 敢 言 。 “一毗日 ‘今徙, 既失民心 , 又无以食 , 。 帝遂徙 其半 。”这 里的士家 , 就是 另 立 户籍以区别 于一般民户的兵士及 其家属 。 文 帝曹王都洛阳后 , 既 “欲徙士 家十万 户实 河南 ”, 则曹操都邺时 , 早已把士 家集 中居住于邺城一带 。 欲徙的人数达 十万户 , 还不 一定是冀州士家的全部 , 可 想见士家数量 之大 。 后来只徙了一半即五万士家 , 共余仍 留在邺城 。 可见邺 城 、 洛阳同是曹魏 时期士家集 中居住的地方 。 曹操 把士家集 中于邺 城 , 是 为了 以兵士家属为人 质 , 以防止兵士逃亡与反叛 。 兵士之家庭 在邺城 , 而兵士 本人服役于外地 , 这就是 “人役居 户 , 各在一方 ”的“错 役”制。 因此 , 错役制的始 行时 间 , 应当同士家之集 中定居是同步的 。 按 曹操之始都于邺 , 在建安九年破 袁绍后 , 故 , 《三国志 · 魏书 · 杨峻传 《晋书 · 刘颂传

打分:

0 星

用户评论:

三国艺苑
于 2017-07-12 上传
畅读榜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5160554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5-5-11 11:10 , Processed in 1.307982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